您当前的位置:第一教育网资讯正文

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导师引荐参考书及真题回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4-14 14:49:49  阅读:3501+ 来源:自媒体 作者:未名湖畔愿者上岸

原标题: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导师推荐参考书及真题回忆

目录

一、2021年考博复习技巧及院校选择

二、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导师推荐参考书

三、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招生简章

四、2010-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真题(育明一对一学员回忆)

五、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第一名笔记

六、北京师范大学考博专业课前五名总结答题技巧

一、2021年考博复习技巧及院校选择

每个院校的考博时间是不一样的,加之每个院校博士招生人数有限,所以育明教育大印老师建议我们大家一定要多选择几个院校进行备考,一般而言,选择4-5个院校比较合适,这几个院校选择需要注意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比如 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 北大、南开,首师大、中财,矿大、地大等三个档次的院校。因为只要是211或者双一流的院校的博士,对于你以后进入高校任教或者从事相关的工作是太大影响的。切记孤注一掷的之报考一个院校。

此外,很多考生问考博辅导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对于考博而言,最重要的是三点:第一,考博信息,即考博院校和考博侧重点的选择问题,这点一般的考生很难完全了解,因为很多院校考博信息并不对外公开,但是咱们经过12年的辅导经验,很多内容是比较了解的;第二,个人陈述和研究计划,这点一般的考生可能很难独立完成,尤其是研究计划,因为研究计划既需要和所报考导师相关,也需要和自己本硕专业相关,这点都在咱们的辅导之内;第三,专业课考试范围和考试侧重点,这点也很重要。教育学考博扣扣群:1052-82380

二、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参考书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初探》 叶澜 上海教育出版社

外国教育史和中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王天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中国教育史》 孙培青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简明中国教育史》 王炳照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教育心理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 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教育心理学》 冯忠良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教育心理学》 吴庆麟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教育学原理:

《现代教育论》 黄济 王策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教育学基础》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三、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招生简章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名师荟萃,大师辈出,师资精良,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启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师先后在这里弘文励教。经过百余年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正逐渐成为有特色、综合性、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拥有9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5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16个一级学科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17个二级学科,其中博士点13个,硕士点17个;拥有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教育史、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技术学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北京市重点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被批准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一级学科同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教育学一级学科在教育部学科排名中蝉联第一。教育学部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重要基地。

为打造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校长和教育行政干部队伍,进一步提升教育理论和教育领导水平,以适应我国教育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应广大基础教育从业者的要求,特举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研修班"。

一、培养目标

教育领导与管理博士课程高级研修班,旨在为学员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使其有机会与国内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亲密接触和互动交流。

通过博士课程高级研修班的教学与研讨,使教育工作者,在理论视野、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一个新的提升。

二、招生对象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有非常良好职业道德,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的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人员或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

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工作满5年;或获得过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或具有副高级职称;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条件。

3、身体健康,能参加正常学习和实践活动者。

三、教学师资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同时邀请教育部、中央教科所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名校长主讲。

四、主要研修专题

系列专题一:教育理念及教育的国际视野</p>

教育新理念与当代教育改革、西方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现代学校教育的逻辑、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脉络、学校领导与管理创新国际比较、让学校教育充满思想、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以及教育现代化的若干问题等专题。

系列专题二:教育家的成长与教育的改造

教育家的成长与教育的改造、学校领导与管理创新、校长的领导力提升、校长的价值百科领导力、走向校长专业化、成功校长的品质与管理、教师专业发展与评价等专题。

系列专题三:学校管理与特色学校建设

现代学校的管理理念、学校发展战略、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特色学校的建设与培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及其预防或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等专题。

系列专题四:学校文化培育与学习型组织构建

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学校的构建、解读校训、校长领导力与学校内涵发展、农村学校布局与调整、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与行动等专题。

系列专题五:课堂教学与评价

有效的课堂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改革、教育行动研究的策略与方法、课改10年,我们的进步与期待、学校办学效益综合评价理论与实践、教师绩效工资与绩效评估等专题。

系列专题六:名校长的办学思想与管理实践

校长素质与学校品牌建设(卓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十个关键词(刘永胜)、教育家办学与现代学校管理(吴国通)、校长领导——探寻共生的文化场域(刘可钦)、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马骏)、在坚守中超越(张忠萍)、教育价值百科的思考与追求(刘长铭)、从校长的角度看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管理(曹保义)等部分一线校长的专题报告。

系列专题七:教育教学科研

科研问题的选择与确定、科研思维与规范研究、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行动研究的策略与方法、学校教育管理中的"科研"思维与操作等专题。

系列专题八:成功人士谈教育

什么是体育教育、艺术教育与人的素质、从哈佛到曲阜,从汉字与文化看教育、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百科、传统蒙学与民间传统文化等专题。

五、学制和学习方式

学制2年。采用专题讲座、互动研讨、学术考察等方式组织教学。

每年两次寒暑假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内集中授课,每次8天左右。专题课程循环开设,学员修满60个单元(每个单元半天)的课程,并撰写结业论文后方可结业。

结业时,论文将整理成册发给每一个学员,并存档在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优秀论文可以请导师推荐在有关学术刊物上发表。

六、上课地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培训学院

七、证书颁发

修满研修课程并且结业论文完成后,颁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同等学力证书"。未完成全部学业者,可发给学习证明。

八、收费标准

1、学员在课程学习阶段应交纳学费39000元,报名费200元,资料费800元。

2、学员参加学习期间的差旅、食宿费自理或回原单位报销。

3、学员通过资格审查后,提交报名材料(报名表、4张二寸证件照、身份证复印件、学历或学位证书复印件),一次性交齐各项费用。学费可以直接交纳现金,也可以直接汇款到北京师范大学的统一财务账户,收款后将为学员开具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学费票据。

汇款账户为:

户名(收款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四、2010-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真题回忆

【温馨提示】真题很重要,尤其是最近3年的真题,一定要重视,更多视频及一对一辅导,可以加wx:136-9134-9140(大印老师),在校教授辅导,除了育明教育,任何机构都无法做到。

教育学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

2.教育概念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

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五)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2.近代教育的特征

3.现代教育的特征

三、教育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能动的作用,表现在:(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它是培养人的活动,将人类的生产生活经验转化为学习者的精神财富,形成个性,这是教育独有特点。教育过程是转化活动的过程,不同于政治经济社会活动,是与人的精神活动的规律密切相关的;教育自身的规律是长期教育实践的结果,不断深入和丰富(如教学相长、长善救失)不会跟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而改变,随意对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而言是相对独立的。(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的思想、制度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带有发展历程中的烙印,具有历史继承性;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度里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3)教育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人的思想意识落后于存在与现实,教育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可能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但由于认识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律,依据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趋势可以预见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有的教育制度下可能会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五、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笔记

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

福禄培尔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代表作是《人的教育》。

(一)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1.万物有神论

万物有神论是福禄培尔思想的基础,也称统一的原则,具有宗教的色彩。他认为世界万物统一在上帝的精神之中,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认识自然、认识人性而逐渐认识上帝。

2.顺应自然的原则

福禄培尔所谓的“自然”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大自然另一方面是指儿童的天性,即生理和心理特点。在论述教育顺应自然时、自然主要指后者。但是福禄培尔并没有绝对否认强制性、干预性的教育。他顺应自然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上的。

(二)幼儿园

福禄培尔认为幼儿园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两者是一致的,是完善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幼儿园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的社会态度和民族美德,使他们认识自然与人类,发展他们的智力与体力以及做事或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尤其是运用知识与实践的能力,从而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做好准备。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遵循儿童的天赋兴趣和性情。学校的教学应完全以自我活动为基础。幼儿园既是幼儿教育机构,又是幼儿师资培训机构、幼儿教育宣传机构和幼儿教育研究机构。福禄培尔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建立幼儿园的教育家。

福禄培尔深感儿童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认为自我活动导致的个性自我实现,必须经由“社会化”过程才能达到,所以他在后来的教育实践中把“社会参与”作为幼儿园重要的教育方法。

(三)恩物与作业

福禄培尔依据直观性、自我活动与社会参与的思想,建立起一个以活动与游戏为主要特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包括游戏与歌谣、恩物(福禄培尔创造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作业(将恩物知识运用于实践)、运动、游戏、自然研究。

1.恩物。其中真正的恩物应当满足三个条件:(1)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2)每种恩物包含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3)每种恩物本身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的观念——整体由部分所组成,部分可形成有序的整体。

2.作业。作业是福禄培尔为幼儿园确定的另一种教育活动形式,通过作业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教学。作业种类很多,积极有益的作业源于自动的原则,而非被动地接受。

3.恩物与作业有区别有联系。恩物与作业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一方面,恩物和作业是相互连接的幼儿游戏的两种形式,是儿童认识自然、社会、满足其内心冲动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从幼儿活动次序来看,恩物在先,作业在后。恩物为作业的开展提供基础,作业是幼儿利用恩物进行游戏后的更高发展阶段。第二,从活动的材料看,恩物的材料是固定的,作业的材料是可以改变的。第三,从性质来看,恩物是活动的材料。作业既包括活动,也包括活动的材料。第四,从儿童的内心需要来看,恩物主要反映模仿的本能,作用在于接受或吸收,而作业主要反映创造的本能,作用在于发表和表现。

七、斯宾塞论教育

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是当时反对英国学校古典主义教育,提倡科学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对英国教育内容的革新产生过深刻影响,其代表作是《教育论》。

他提出了“教育预备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百科”等一系列著名理论。

(一)生活准备说

斯宾塞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百科这一问题,并将评价知识价值百科的标准定义为对生活,生产和人发展的作用,知识对生活的作用越大则价值百科越大。根据这个标准,斯宾塞确定了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从而反对古典主义不实用的知识和教育。斯宾塞根据上述划定知识价值百科高低的理论来选择课程,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课程理论。

(二)知识价值百科说

他认为科学的知识最有价值百科。针对古典主义者对古典学科价值百科的辩解,斯宾塞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某些知识有无价值百科,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百科。这个比较的尺度就是他提出的知识价值百科论:他认为学科是否重要是与生活、生产和个人发展相关系的。为此,他对人类生活的几种主要活动加以分类,将其依次排列为:1.直接自我保全的活动;2.通过获得生活必需品从而间接自我保全的活动;3.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4.维持正常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活动;5.在闲暇时间可用于满足爱好和各种感情的活动。

(三)科学教育论

斯宾塞的教育理论与古典主义教育理论截然不同。它以科学知识为中心,重视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是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变革。斯宾塞及其他提倡科学教育的思想家们不仅对英国中学和大学冲破古典教育传统的禁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影响到欧美其他几个国家,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但是,他的教育观也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如他的课程论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带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色彩。

(四)课程论

斯宾塞把人类的活动分为五个部分,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也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生理学和解剖学。它是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合理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第二类是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等,是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使文明生活成为可能的一切过程能够正确进行的基础。第三类是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这是履行父母责任必需的知识。人们养育了子女之后才可能有国家,家庭福利是社会福利的基础。第四类是历史学。它其实就是一门描述的社会学,有利于人们调节自己的行为,履行公民的职责。第五类是文学、艺术等。它是满足人们闲暇时休息和娱乐的知识。

八、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一)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

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诞生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特别是欧文的教育思想已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些因素。因此,尽管欧文等人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带有空想的性质,但仍受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格外的重视,他们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时批判吸收了其中积极的和有价值百科的思想成果。

1.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批判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弊病。马克思与恩格斯赞赏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思想的同时,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们这种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对教育的批判有局限性,他们都以为只有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科学地解释资本主义教育的弊病。

2.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空想社会主义者强调人的发展的社会制约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认为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决定人的成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他们对教育和环境作用的格外的重视,但同时指出这种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3.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赞赏他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同时,批判了其中的人性论的教育思想,并从现代工业生产的本性对劳动者的要求、社会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人的彻底解放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给予了科学的论述。

4.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主张,但他们并未能真正揭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客观规律,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马克思与恩格斯科学地论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意义。

(二)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教育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旧式分工是造成人的智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和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工人沦为机器的一个活零件,智力劳动进一步同工人相分离,夺去了工人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造成劳动者的片面发展更加恶化。在这种旧式分工的情况下人们的片面发展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在导致个人的片面发展的同时,又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个人全面发展的客观趋势。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更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这种本性要求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这是现代生产的普遍规律。

大工业生产技术的经常变革,不但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却使人更加片面化。这个矛盾是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反映,因此,只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才能使大工业的本性的客观要求得以“正常实现”。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从机器大工业及其资本主义应用的劳动过程考察人的发展,而且从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彻底解放展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劳动者智力和体力两方面得到发展,以及智力的各方面和体力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但从更深层次看,它也指一个人在志趣、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即作为一个真正“完整的”、“全面性”的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曾强调,只有自由、充分的发展才有全面发展;只有每个人的自由、充分的发展才有一切人的自由、充分的发展。

由于人永远是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只能依据现实的社会条件。所以,根本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废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消灭阶级划分,全面占有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还必须高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当然,还必须向全体社会成员施以普遍的全面教育,包括智育、综合技术教育、体育和德育,以及实行教育与真正自由的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互为条件的。也就是说,社会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

(三)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2.由于大工业的本性需要尽可能多方面发展的工人,于是,客观上一方面要求将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起来,使工人尽可能受到适应劳动职能变更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能多方面发展的劳动者。

3.由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这就为通过科学这一中介将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地相结合提供了基础。

4.综合技术教育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学会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工具的、技能的现代教育内容,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供了重要的“纽带”。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尽管是现代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结合”不得不受到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只有彻底变革旧的生产方式,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实现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想

(一)新教育运动历程

“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特征,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新教育运动始于19世纪80年代的英国,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几个国家如德国、法国、瑞士、比利时、荷兰和奥地利等国。早期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家雷迪、德国教育家利茨、法国教育家德莫林等。20世纪的代表人物有爱伦·凯、德可乐利、罗素、怀特海和沛西·能等。

1889年,英国人雷迪在英格兰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始。办校宗旨是促进学生身体、心灵的健全发展,重视儿童的个性特征,使儿童成为完人。新学校破除古典的传统课程体系,开设农艺、手工劳动等课程,以训练儿童的体力、智力和手工技巧。

1898年,法国新教育拥护者德莫林仿照雷迪的做法,在法国开办了罗什学校。德国教育家利茨也在同年开办了同类学校,称为“乡村教育之家”。利茨认为教育应包括品格教育、宗教道德教育、身心官能力量的发展、公民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使儿童在身体、精神、宗教道德、知识情感诸方面都能均衡发展。此后在比利时、瑞士、意大利都相继开办了各种形式的新学校,在欧洲逐渐形成广泛的新学校运动。新学校大多设在乡村或大城市的郊区,周围环境幽静,风景优美,设备优良,采用家庭式方式。新学校重视体育、手工、园艺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独创精神;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现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反对体罚,重视儿童兴趣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道德教育方面,向儿童灌输资产阶级民主合作的观念,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随着新学校在欧洲各国的建立,1899年费利耶尔在瑞士成立“国际新教育局”,作为欧洲新教育学校的联络中心。1921年法国的加雷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期的教育》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1921年正式颁布协会章程,提出“新教育的7项原则”,推行以儿童中心为教育目标:增进儿童的内在精神力量;尊重儿童个性发展;使儿童的天赋自由施展;鼓励儿童自治;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发展男女儿童教育间的协作;要求儿童尊重他人,保持个人尊严。这7项原则实际上成为新教育运动的国际宣言。1942年,新教育联谊会通过《儿童章程》,强调机会均等,以符合世界性普及教育的要求。

新教育运动传入美国后,因与当时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基本相通,从而形成与传统教育对垒的更大势头。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二)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1.英国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尼尔的夏山学校等。1889年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的创办,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始,被誉为欧洲“新学校”的典范。主要招收11-18岁男孩,以把他们培养成为新型的英国各级领导阶层为目的。课程最重要的包含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象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社会教育、宗教、道德教育。重视课程直接的联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作息时间分为三个部分:上午主要学习功课,下午从事体育锻炼和户外实践,晚上是娱乐和艺术活动。

2.法国德莫林的罗歇斯学校等。1898年创办,法国第一所新学校。该学校重视师生直接的、家庭式的亲密关系,在开设各种正规课程的同时,还从事体力劳动和小组游戏,尤其重视体育运动,被称为“运动学校”。

3.德国利茨的“乡村教育之家”等。1898年创办,德国第一所新学校。

4.1901年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在布鲁塞尔创办特殊儿童学校,研究低能儿童的心理和教育。1907年在布鲁塞尔市郊创办“生活学校”(亦称“隐修学校”)。他主张学校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有刺激的环境;他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和教育要求,创办了德可乐利教学法;他还提出以兴趣为中心的课程论思想。

(三)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代表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讲义》、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首先提出了“实验教育学”这一概念,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了《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教育学的系统论述。主张学生的学习首先通过观察获得印象并构成知觉感受其次是对所获得的印象和知觉进行加工整理,最后付诸行动表现。

1.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1)认为用思辨的方法建立起来的旧教育学(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缺乏科学性,与实际严重脱节,不能很好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2)强调实验教育学是以实验的方法为基础的新的独立科学,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是有差別的,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进行,教育实验则是在教学实践和学校环境中进行;

(3)认为实验教育学必须借助相关学科,采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研究。

2.评价

实验教育学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但实验教育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其片面强调儿童的生物性,因而过分考虑教育的自然科学化,忽视了社会因素;把实验方法推崇到极端,视之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忽视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以致简单地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

(四)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凯兴斯泰纳是德国教育家,是欧美流行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和推动者,主要著作有《德国青年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要义》等。

1.公民教育理论

关于国家职能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政治基础。他的政治理想是要建立一个“文化法制的国家”。为实现这个理想,国家有着双重任务:(1)维护国家内在与外在的安全以及公民的身心健康;(2)向伦理化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逐步实现人道国家的理想。

要实现这两个任务,必须给予每个人最广泛的教育,使他们大体上懂得国家的职能,并有能力也乐意尽最大努力担负起他们在国家组织中的职责。他认为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

在他看来,所谓“有用的公民”应具备三样品质:其一,具有关于国家任务的知识(聪明);其二,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能干);其三,还要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祖国的品质(爱国)。

关于公民教育的对象,他认为是“所有阶级都需要这样的公民教育”,特别强调对农民和女子的公民教育,认为忽视对这两者的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两大缺点。

2.劳作学校理论

在凯兴斯泰纳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劳作学校理论既是公民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1)他主张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之间是目的、手段与机构的关系,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劳作学校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校组织形式,其基本精神是:让学生在自动的、创造性的劳动活动中得到性格的陶冶。

(2)“劳作”在教育学上的定义:第一,不只是体力上的,而是身心并用的活动;第二,不同于游戏、运动,“劳作”既有客观目的,又须接受艰辛任务,富有教育意义;第三,“劳作”应能唤起个人客观兴趣,使学生有内心需求,按照自己的计划想方设法去完成,并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

(3)劳作学校的三项任务:第一,帮助学生将来能在国家组织团体中担任一种工作或职务,即“职业陶冶的准备”,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第二,“职业陶冶的伦理化”,要求把自己的任务看成是公事,不仅为自己更为社会进步去做,把职业陶冶与性格陶冶相结合。第三“团体的伦理化”要求学生在个人伦理化的基础上,把学生组成工作团体,培养其互助互爱、团结工作的精神。

(4)要完成以上任务,就要对人进行性格陶冶,具体措施是:第一,把“劳作教学”列为独立科目;第二,改革传统科目教学,摒除灌输,重逻辑思维的训练;第三,以团体工作为原则,发展利他主义,关注社会利益。

(五)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1.生平

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是20世纪杰出的幼儿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培尔齐名的幼儿教育家。

2.论幼儿的发展

(1)论幼儿的发展。蒙台梭利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强调创造一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环境是进行自由教育的必要条件。她重视儿童心理的发展,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四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其二,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其三,发展具有敏感期;其四,发展具有阶段性,分别为个性建设阶段(0-6岁)、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阶段(6-12岁)、青春期阶段(12~18岁)。她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里得到自由的发展,使之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的人。在儿童的自由发展中要处理好自由、纪律、工作的关系。

(2)论自由、纪律与工作。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生命潜力是通过自发的冲动表现出来的,这种冲动的外在表现就是儿童的自由活动。真正科学的教育基本原则是给学生以自由,即允许儿童按其本性个别地、自发地表现。同时,儿童也是要守纪律的。在她看来,真正的纪律对于儿童来说必须是主动的,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另外,工作是人类的本能与人性的特征,幼儿时期的各种感觉练习以及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等自发的活动都是工作。工作可起中介作用,将传统教育中根本对立的两个概念——“自由”与“纪律”有机地联系与统一起来。

(3)幼儿教育的内容。要使儿童自由发展,主要应对儿童进行三个方面的训练:第一,感官教育;第二,初步的知识教育,即读、写、算的练习;第三,实际生活练习。

蒙台梭利强调生物目的和社会目的的统一,将教师、儿童和有准备的环境三个要素结合。有准备的环境是一个需要真实的环境,提供儿童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活动练习,充满自由、营养、快乐与便利的环境。具体标准是:(1)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2)提供有吸引力的、美的、实用的设备和用具;(3)允许儿童独立活动、自然表现,使儿童意识到自己的力量;(4)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5)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6)培养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评价:蒙台梭利继承和改造了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等教育家的思想,应用当时的医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她的方法强调儿童有选择活动的自由,相信儿童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重视儿童早期智力发展。所有这些都是对当时盛行的传统教育的有力挑战,推动了20世纪初蓬勃兴起的新教育运动。

(六)进步教育运动历程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美国出现的教育革新运动,是南北战争后为适应工业革命、城乡变化、边疆开发和大移民需要而出现的社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于欧洲历史上的教育思想,也深受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和进化论的影响。其“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于欧洲“新教育”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在实践中学习,更注重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兴起(19世纪末-1918年)

19世纪末,帕克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赖斯在揭露美国学校弊端、引起人们关心教育的变革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引发全国对传统教育的批判。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早期的进步教育家都关心通过学校改变社会,但方法不尽相同,其中一些人受到卢梭和蒙台梭利的影响,强调个性发展,重视儿童的兴趣与能力;另一些人受杜威影响,试图把学习和劳动、抽象和实用以及个性和社会等因素结合起来。

2.成型(1918-1929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公立教育成为世界先锋,美国许多社区和学校当局表示愿意试验新方法,普及进步教育的时机成熟了。1919年,科布发起进步教育发展协会,该协会后来改称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1)健康;(2)掌握基本方法;(3)高尚的家庭成员;(4)职业;(5)公民资格;(6)适宜地使用闲暇;(7)道德品格。1924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

3.转折(1929-1943年)

这一时期,进步教育本身日益专业化,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中心。杜威担任协会的名誉主席。然而,由于过于专业化,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并且进步教育运动内部出现分化,出现以拉格为代表强调“儿童中心”,以康茨为代表强调“社会中心”。同时,1929年的大萧条极度影响了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一方面,它使进步教育运动发生转向。此前强调儿童中心,此后强调学校的社会职能。此外,教育中心从初等转向中等。另一方面,大萧条加剧了进步教育运动内部的分裂,改造主义正是其分裂的产物。1904年,美国在欧洲卷入战争,进步教育也进入尾声,失去感召力。

4.衰落(194-1957年)

1944年,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进入衰落阶段,进步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1955年,协会解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

衰落原因:进步教育运动不能与美国社会变化始终一致;进步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过分强调儿童中心、忽视社会,指导思想多元化,过分否定教育规律;改造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抨击。

(七)昆西教学法

昆西教学法指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者帕克在昆西学校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的教育改革实验所采取的新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能力,能自发地从事学习和工作。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及其本性,提供相应的条件,满足其要求和需要。2.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强调学校应成为理想的家庭、完善的社区和民主政治雏形,在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3.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认为这样做不但可以唤起儿童学习的意愿,使他们专心致志,还能摒弃以往的抽象的、无意义的形式训练,并把各门学科统一起来,使学生获得整体的知识。因此他围绕一个核心安排相互联系的科目,将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联系。4.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帕克去世后,他的核心弟子之一库克将他的思想与杜威的思想融为一体并付诸实践,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昆西教学法”。

(八)有机教育学校

美国教育家、进步教育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约翰逊在亚拉巴马州的费尔霍普创办了费尔霍普学校,该校以“有机教育学校”而闻名,其主要特征是“有机教育”。主要观点有:1.目标在于发展人的整个机体,包括培养感觉、体力、智力和社会生活能力,以改善其生活和文化。2.其教育方法也是“有机的”,因为它们遵循学生的自然生长。学校的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每个发展阶段所必需的作业和活动。3.主张以一般的发展而不是以获得知识的分量来调整学生的分班。她根据学生的年龄来分组,称作“生活班”,而不叫年级。4.有机教育学校的整个课程计划以活动为主。约翰逊设计出以下活动代替一般课程:体育活动、自然研究、音乐、手工、野外地理、讲故事、感觉教育、数的基本概念、戏剧表演、体育比赛以及画地图和地形等。儿童根据需要和兴趣主动地从事探索。凭着儿童自己求知的愿望,再把他引导到读、写、算、地理等正规课程的学习上来。强制的作业、指定的课文和通常的考试都被取消。5.重视社会意识的培养。她认为,人是社会的人,发展合适的社会关系应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应培养学生无私、坦率、合作等品质以及能提出建设性建议的能力。6.约翰逊反对放纵儿童。在她看来,为使儿童以最有利的方式成长,纪律是必要的。她主张应以一种平衡而有纪律的方式发展整个人的机体。

(九)葛雷制

葛雷制亦称“双校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是美国教育家沃特担任印第安纳州葛雷市公立学校督学时所推行的一种进步主义性质的教学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以杜威的基本思想为依据,把学校分为四个部分:体育运动场、教室、工厂、商店和礼堂。以具有社会性质的作业为学校的课程,并把课程也分成四个方面:学术工作,科学、工艺和家政,团体活动以及体育和游戏。因此,葛雷学校也称作“工读游戏学校”。2.教学中采用二重编制法,即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一部分在教室上课,另一部分则在体育场、图书馆、工厂、商店以及其他场所活动,上下午对调,废除寒暑假和星期日,昼夜开放。3.沃特的葛雷制曾被称为美国进步教育思想最卓越的例子。它的课程设置能保持儿童的天然兴趣和热情,它的管理方式经济而有较高的效率。到1929年,美国已有41个州、200多座城市的很多学校采用这一制度,成为进步学校流行最广的一种形式。

(十)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创造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在学校里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学生以公约的形式确定自己应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然后学生通过你自己的需要自学,不强求全体一致。2.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之用。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一人负责指导学生。3.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可使学生管理简单化。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自由与合作。要使儿童自由学习,允许他们通过你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它还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20世纪20年代,道尔顿制在许多国家如英国、苏联流行一时,产生过较大影响。帕克赫斯特还于1924年和1925年分别到日本和中国介绍其方法。但其主要问题是:过于强调个别差异,对教师要求过高以及在实施时易导致放任自流;将教室完全改为实验室也不太实际。

(十一)文纳特卡计划

文纳特卡制是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华虚朋推行的教育实验计划。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重视使学校的功课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将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结合起来,将个性发展与社会意识的培养联系起来。2.具体做法是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共同知识或技能(包括读、写、算等工具性学科)和创造性的、社会性的作业(如木工、金工、织布绘画、雕刻等)。前者主要按学科进行,并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进行个别辅导。学习按计划进行,平时有进度记录,最后以考试来检验学习结果。后者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或施教,无确定的程序,也不考试。这样做可以加强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的联系,培养合作精神。3.文纳特卡计划在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对世界不少国家的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有人指责它影响学科的深入学习,并且实施起来也很困难。50年代起它逐渐衰落。

(十二)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克伯屈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方法。他将“设计教学法”定义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活动的社会的和道德的因素。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

主要内容有:1.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现有的教科书,将设计教学法分成四种类型:第一,生产者的设计;第二,消费者的设计;第三,问题的设计;第四,练习的设计。2.设计教学法有四个步骤:决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判结果。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他强调教师的指导和决定作用,但实行以学生为主。3.设计教学法在美国得到迅速传播。到20世纪30年代,对英语国家的学校产生广泛的影响。4.设计教学法充分的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力求使教学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加强了教学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但是由于强调根据儿童的经验组织教学,设计教学法实施的结果必然导致系统知识学习的削弱。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强有力地促进了美国教育从农业化时代向工业化时代、从近代向现代的巨大转变,对美国教育的转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构成了现代美国教育的重要开端,并直接制约着发展的方向和格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美国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学校和教室的氛围,同时促进了美国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研究的“美国化”。进步主义运动还具有世界意义,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成为中国、苏联、日本和印度等国现代教育历史的重要简章。此外,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与新教育运动一起,共同构成了西方现代教育的重要开端。

六、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答题技巧

1.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一般答100字左右,在A4纸上约3行,每行30-40字。

(2)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做简述。第三,总结,可以作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名词解释一般位于试卷的第一部分,很多考上刚上考场非常的兴奋,一兴奋就容易下笔如流水,一不小心就把名词解释当成了简答题。结果后面的题目答题时间非常紧张。

第二,育明考研咨询师提醒大家,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按照每个人写字的速度,一般需要5分钟左右。

2.简答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简答题一般来说位于试题的第二部分,基本考查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掌握程度。难度中等偏低。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把课本重要问题梳理清楚,要比较扎实的记忆。一般来说书本看到5遍以上能够达到记忆的效果。当然,记忆也要讲究方法。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简答题定义框架答题法

定义→框架→总结

第一,先把简答题题干中涉及的最重要的1-2个名词进行阐述,类似于“名词解释”。很多人省略了这一点,无意中丢失了很多的分数。第二,按照要求,搭建框架进行回答。回答要点一般3-5条,每条150-200字。第三,进行简单的总结。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有头有尾,换言之,必须要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800-1000为佳,时间为15-20分钟。

3.论述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论述题在考研专业课中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考查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也可以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格外的简单的。论述题,从本质上看,是考查队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对课本的整体框架和参考书的作者的写书的内部逻辑。这一点是我们育明考研专业课讲授的重点,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论述题三步走答题法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第一,论述题中重要的核心概念,要阐释清楚;论述题中重要的理论要点要罗列到位。这些是可以在书本上直接找到的,是得分点,也是进一步分析的理论基点。第二,要分析目前所存在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个部分,基本能够最终靠对课本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总结而成。第三,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回答的视角要广,不要拘泥于一两个点。

第二,在回答论述题的时候肯定要有条理性,但是条数不宜过多,字数在1500左右。用时为25-30分钟。如果试卷中有3道(一般不会更多)论述题,你可以答800-1000字,如果有两道,你可以答1000-1200字左右。论述题是拉分的关键,也是专业课里分值最高、题量最大的题型,同时往往是概括性最强、最难回答的题型。建议采用“总分总”结构,即前后是起始和总结的套话,中间是要点,要点部分采用4×300(2×150)模式,即分4大条,每条300字,每条又分两小点,每点150字。

考研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自2013年恢复自主命题,所以在研究生考试的形式以及录取情况上与此前统考时有所不同。2013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报考188人,录取20人,录取比例为10.64%,报录比9.4:1。2012年报考239人,录取30人,录取比例为12.55%,报录比7.97:1,。往年录取比例在10%左右。其他各专业的录取比例不等,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比较教育相对而言竞争更为激烈。这些统计都不计算推免学生在内。

教育学初试的科目单独划线,不依据国家线。研究生考试结束后,首先公布基本复试分数线,然后公布各个专业的复试分数线,符合标准要求者即进入复试。如2014年和2013年的教育学基本复试线315和310(思政50外语50专业课180),但是这仅仅是基本线,2014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复试分数划定依据方向不同而又差异,其中教育管理专业340,教育经济以及教育测量与评价专业325,最终录取学生的分数都很高,所以初试成绩很重要。复试包括笔试+外语口试+综合面试。笔试150分、外语口试50分、面试200分,复试总分400分。笔试内容为各专业综合基础知识,不设参考书目。笔试一般为90分为及格分,外语+面试150分为及格分,复试240分为及格分,未达到以上及格线的,不予录取。录取时,初试总分+复试总分,分专业从高分往低分依次录取,事实上初试成绩占据决定性作用,因为复试笔试中考生的水平发挥一般与初试基本一致,或者大家水平差不多,无法扭转初试决定的格局。复试英语除常规问题外,可能会考察专业的认知以及专业问题的具体看法,一方面要看自身英语表达水平,另一方面重在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教育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一般接收调剂。复试中各个专业学生的复试笔试题目相同,会有个别题目需要选定方向的学生进行相应作答。

责任编辑:

声明:本站所发布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信息,但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及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