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一教育网资讯正文

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招生简章及考博经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4-14 14:43:42  阅读:6235+ 来源:自媒体 作者:未名湖畔愿者上岸

原标题: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招生简章及考博经验

育明教育506 大印老师整理

2020年4月8日星期三

目录

一、2021年考博复习技巧及院校选择

二、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导师推荐参考书

三、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招生简章

四、2010-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真题(育明一对一学员回忆)

五、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第一名笔记

六、北京师范大学考博专业课前五名总结答题技巧

一、2021年考博复习技巧及院校选择

每个院校的考博时间是不一样的,加之每个院校博士招生人数有限,所以育明教育大印老师建议我们大家一定要多选择几个院校进行备考,一般而言,选择4-5个院校比较合适,这几个院校选择需要注意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比如 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 北大、南开,首师大、中财,矿大、地大等三个档次的院校。因为只要是211或者双一流的院校的博士,对于你以后进入高校任教或者从事相关的工作是太大影响的。切记孤注一掷的之报考一个院校。

此外,很多考生问考博辅导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对于考博而言,最重要的是三点:第一,考博信息,即考博院校和考博侧重点的选择问题,这点一般的考生很难完全了解,因为很多院校考博信息并不对外公开,但是咱们经过12年的辅导经验,很多内容是比较了解的;第二,个人陈述和研究计划,这点一般的考生可能很难独立完成,尤其是研究计划,因为研究计划既需要和所报考导师相关,也需要和自己本硕专业相关,这点都在咱们的辅导之内;第三,专业课考试范围和考试侧重点,这点也很重要。

二、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参考书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初探》 叶澜 上海教育出版社

外国教育史和中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王天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中国教育史》 孙培青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简明中国教育史》 王炳照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教育心理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 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教育心理学》 冯忠良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教育心理学》 吴庆麟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教育学原理:

《现代教育论》 黄济 王策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教育学基础》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三、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招生简章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名师荟萃,大师辈出,师资精良,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启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师先后在这里弘文励教。经过百余年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正逐渐成为有特色、综合性、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拥有9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5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16个一级学科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17个二级学科,其中博士点13个,硕士点17个;拥有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教育史、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技术学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北京市重点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被批准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一级学科同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教育学一级学科在教育部学科排名中蝉联第一。教育学部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重要基地。

为打造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校长和教育行政干部队伍,进一步提升教育理论和教育领导水平,以适应我国教育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应广大基础教育从业者的要求,特举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研修班"。

一、培养目标

教育领导与管理博士课程高级研修班,旨在为学员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使其有机会与国内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亲密接触和互动交流。

通过博士课程高级研修班的教学与研讨,使教育工作者,在理论视野、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一个新的提升。

二、招生对象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有非常良好职业道德,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的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人员或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

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工作满5年;或获得过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或具有副高级职称;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条件。

3、身体健康,能参加正常学习和实践活动者。

三、教学师资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同时邀请教育部、中央教科所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名校长主讲。

四、主要研修专题

系列专题一:教育理念及教育的国际视野</p>

教育新理念与当代教育改革、西方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现代学校教育的逻辑、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脉络、学校领导与管理创新国际比较、让学校教育充满思想、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以及教育现代化的若干问题等专题。

系列专题二:教育家的成长与教育的改造

教育家的成长与教育的改造、学校领导与管理创新、校长的领导力提升、校长的价值百科领导力、走向校长专业化、成功校长的品质与管理、教师专业发展与评价等专题。

系列专题三:学校管理与特色学校建设

现代学校的管理理念、学校发展战略、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特色学校的建设与培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及其预防或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等专题。

系列专题四:学校文化培育与学习型组织构建

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学校的构建、解读校训、校长领导力与学校内涵发展、农村学校布局与调整、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与行动等专题。

系列专题五:课堂教学与评价

有效的课堂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改革、教育行动研究的策略与方法、课改10年,我们的进步与期待、学校办学效益综合评价理论与实践、教师绩效工资与绩效评估等专题。

系列专题六:名校长的办学思想与管理实践

校长素质与学校品牌建设(卓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十个关键词(刘永胜)、教育家办学与现代学校管理(吴国通)、校长领导——探寻共生的文化场域(刘可钦)、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马骏)、在坚守中超越(张忠萍)、教育价值百科的思考与追求(刘长铭)、从校长的角度看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管理(曹保义)等部分一线校长的专题报告。

系列专题七:教育教学科研

科研问题的选择与确定、科研思维与规范研究、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行动研究的策略与方法、学校教育管理中的"科研"思维与操作等专题。

系列专题八:成功人士谈教育

什么是体育教育、艺术教育与人的素质、从哈佛到曲阜,从汉字与文化看教育、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百科、传统蒙学与民间传统文化等专题。

五、学制和学习方式

学制2年。采用专题讲座、互动研讨、学术考察等方式组织教学。

每年两次寒暑假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内集中授课,每次8天左右。专题课程循环开设,学员修满60个单元(每个单元半天)的课程,并撰写结业论文后方可结业。

结业时,论文将整理成册发给每一个学员,并存档在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优秀论文可以请导师推荐在有关学术刊物上发表。

六、上课地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培训学院

七、证书颁发

修满研修课程并且结业论文完成后,颁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同等学力证书"。未完成全部学业者,可发给学习证明。

八、收费标准

1、学员在课程学习阶段应交纳学费39000元,报名费200元,资料费800元。

2、学员参加学习期间的差旅、食宿费自理或回原单位报销。

3、学员通过资格审查后,提交报名材料(报名表、4张二寸证件照、身份证复印件、学历或学位证书复印件),一次性交齐各项费用。学费可以直接交纳现金,也可以直接汇款到北京师范大学的统一财务账户,收款后将为学员开具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学费票据。

汇款账户为:

户名(收款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四、2010-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真题回忆

【温馨提示】真题很重要,尤其是最近3年的真题,一定要重视,更多视频及一对一辅导,可以加wx:136-9134-9140(大印老师),在校教授辅导,除了育明教育,任何机构都无法做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第一,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第二,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政治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1.教育家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的学者。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试图用心理学的观点来阐述教育的一些问题。

2.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在教育工作中最早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他于1868年发表了《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是世界各国研究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的重要著作。

3.俄国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但是它没有提供一个独立的学科内容体系。

4.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又于1913年将其发展为三大卷,提出了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独立学科体系的确立。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及主要成就

1.发展过程

(1)20世纪20年代,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20世纪50年代,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程序教学、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在苏联,维果茨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2)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属于成熟与完善阶段。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3)20世纪80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推动了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也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2.主要成就

(1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心理学

科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创立了多种理论,出版了大量作品。

(3对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三)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1.在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上,向纵深发展。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认知与非认知并重,传统领域(认知与学习机制研究)和新领域(脑科学、信息技术)互补,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2.在研究方法上,走向多元化趋势。分析与综合、定量与定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

3.在研究视角上,向综合化和跨学科化方向发展。

4.在学科体系上,由零散、庞杂逐渐发展为系统和完善的体系。

5.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突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加工、高级思维和探究性活动,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互动。

6.强调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

五、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笔记

一、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最重要的包含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二)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认知是个体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加工信息的过程。人脑接受外界信息后,经过头脑加工处理,转换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个体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和注意等心理活动都属于认知的范畴,可见,认知发展指个体在心理上表征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的发展。

认知发展的规律主要有:

1.认知活动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抽象发展。

2.认知活动从无意识向有意识发展。

3.认知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

4.认知活动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连续性等特征。

(三)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格主要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也指一个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具体来说,人格体现在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情绪、性格、意志力、需要、动机、兴趣、价值百科观、世界观等方面。

人格发展的规律有:

1.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人一生的人格发展是连续不断的,又可大致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表现出相应的一些特点。

2.定向性与顺序性:人格发展总是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且有先后顺序,这种顺序不可逆,也不可逾越。

3. 不平衡性:同一个体内,人格在不同时间段发展的快慢不同;在同一时间段,个体的人格的不同方面,发展的快慢也不同。

4. 共同性和差异性:个体的人格发展表现出共有的一些特点,但是每个个体又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一)心理发展是有效教育的背景和前提

虽然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又制约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影响教育的效率,教育必须以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二)有效的教育能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教育一方面要依据个体的心理发展状况和水平;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极大地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并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三、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认知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概念来解释认知发展的复杂过程。

(1)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所带来的一些本能反射行为,如吸吮反射,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仅表现为知识的增加,更表现为认知结构的完善,图式的发展水平是人的认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同化是指个体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的刺激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认知过程。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它不能引起图式的质变,但影响图式的生长。

(3)顺应是儿童通过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新的水平。

(4)平衡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并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为,有机体的认知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地与环境进行同化和顺应进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2.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为认知发展提供生理基础。

(2)练习与习得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3)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

(4)平衡化: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平衡化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3.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把人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早期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而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命名事物,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儿童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儿童大约在9到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了,并不再去寻找。客体永久性是后期认知活动的基础。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个体心理内部的智力操作。这一阶段的儿童有以下特点:

①具体形象性。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在这一阶段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表象日益丰富。

②语言和概念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儿童的认知活动已经不只局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③泛灵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并且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

④自我中心主义。儿童认为其他所有人跟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表现为不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⑤集体的独白。儿童在独处的时候,甚至在儿童群体中,每个儿童都热情地说着,彼此之间没有一点真实的相互作用或者交谈,这就是集体的独白。

⑥思维不可逆性和刻板性,本阶段儿童的思维还具有只能前推、不能后退的不可逆性;本阶段儿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即思维具有刻板性。也就是说本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⑦思维尚未获得守恒的概念,守恒指物体不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质量是恒定不变的,但由于本阶段的儿童受直觉知觉活动的影响,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出现了显著的认知发展。

①刻板地遵循规则。本阶段儿童已经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地遵循规则,不敢改变。

②可逆性。随着儿童可以对事物进行分类和排序,儿童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

③守恒性。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逆转,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出现了“守恒”概念。

④去集中化。儿童的思维开始逐渐地去集中化,能够学会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能进行一些逆向或互换的逻辑推理。去集中化是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⑤正思维和群集运算,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因此,皮亚杰认为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①抽象思维获得发展。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②青春期自我中心。本阶段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并且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或违抗师长。

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教师和家长不宜采用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而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自己做决定,同时,对他们考虑不全面的地方应提出建议和改进。

4.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明显超出他们的发展水平的材料,也不主张毫无根据地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但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

(2)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并以已有图式和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需要为动力。

(3)教师应该创设或提供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具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但又不过分超越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

(4)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5)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确定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以确保所实施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首次注意到了社会以及文化对人类心理的影响。他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及其重要的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他和苏联另外两位心理学家列昂节夫、鲁利亚都是文化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因此该学派被称为“维列鲁学派”。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以此来说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展问题。

维果茨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正是高级心理机能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因此,人的心理与动物相比,不仅是量上的优势,而且有结构的变化,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

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果茨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与其他人以语言等符号系统的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包括教学,对发展起到形成性的作用。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百科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发展的情况取决于他们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互作用。

2.心理发展的本质

如果说皮亚杰认为认知是儿童自我建构的关于周围世界的认知图式,那么维果茨基就更加强调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社会性。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有四个主要的表现:

(1)随意机能的持续不断的发展。随意机能指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有意性,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随着儿童词汇、语言的发展,以及知识经验的增长,各种心理机能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得到发展,最终形成最高级的意识系统。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儿童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简缩,心理水平越高。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茨基强调了三点。首先,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其次,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最后,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3.内化论

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也就是指个体将外部实践活动转化为内部心理活动的过程。如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之中的过程。教育必须重视内化,促进学生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从外部的、对象的动作向内部的、心理的动作(即智力动作)转化,形成丰富的心理过程,促进个性发展。

内化的过程不但可以通过教学来实现,还能够最终靠日常的生活、游戏和劳动来实现。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儿童的语言直接促进了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随着儿童的成熟,由开始时的喃喃自语,发展为耳语、口唇动作、内部言语和思维,从而完成内化过程。

4.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在论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维果茨基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近发展区,即“实际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指学生现有的身心成熟程度,后者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获得的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人的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到主导作用。

所以,教学应该考虑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而且教学要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速度和水平等;另一方面,教学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它决定着教学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

最近发展区也是维果茨基的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实践领域所做的最大贡献。

5.维果茨基理论的教育启示

(1)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者”。

(2)学生的学习是受文化历史的背景影响的。

(3)在维果茨基的理论基础上,后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

(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总之,维果茨基关于儿童心理的发展问题,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教育不等于发展,但不受限于发展,在一定范围内教育可以促进发展。”

(三)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1.强调了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以及对教学的制约性。

2.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

3.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非常重要。

4.教育教学应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要创造最近发展区。

六、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答题技巧

1.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一般答100字左右,在A4纸上约3行,每行30-40字。

(2)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进行简述。第三,总结,可以作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名词解释一般位于试卷的第一部分,很多考上刚上考场非常的兴奋,一兴奋就容易下笔如流水,一不小心就把名词解释当成了简答题。结果后面的题目答题时间非常紧张。

第二,育明考研咨询师提醒大家,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按照每个人写字的速度,一般需要5分钟左右。

2.简答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简答题一般来说位于试题的第二部分,基本考查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掌握程度。难度中等偏低。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把课本重要问题梳理清楚,要比较扎实的记忆。一般来说书本看到5遍以上可以达到记忆的效果。当然,记忆也要讲究方法。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简答题定义框架答题法

定义→框架→总结

第一,先把简答题题干中涉及的最重要的1-2个名词进行阐述,类似于“名词解释”。很多人省略了这一点,无意中丢失了很多的分数。第二,按照要求,搭建框架进行回答。回答要点一般3-5条,每条150-200字。第三,进行简单的总结。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有头有尾,换言之,必须要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800-1000为佳,时间为15-20分钟。

3.论述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论述题在考研专业课中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考查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非常简单的。论述题,从本质上看,是考查队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本的整体框架和参考书的作者的写书的内部逻辑。这一点是我们育明考研专业课讲授的重点,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论述题三步走答题法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第一,论述题中重要的核心概念,要阐释清楚;论述题中重要的理论要点要罗列到位。这些是可以在书本上直接找到的,是得分点,也是进一步分析的理论基点。第二,要分析目前所存在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个部分,基本能够最终靠对课本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总结而成。第三,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回答的视角要广,不要拘泥于一两个点。

第二,在回答论述题的时候一定要有条理性,但是条数不宜过多,字数在1500左右。用时为25-30分钟。如果试卷中有3道(一般不会更多)论述题,你可以答800-1000字,如果有两道,你可以答1000-1200字左右。论述题是拉分的关键,也是专业课里分值最高、题量最大的题型,同时往往是概括性最强、最难回答的题型。建议采用“总分总”结构,即前后是起始和总结的套话,中间是要点,要点部分采用4×300(2×150)模式,即分4大条,每条300字,每条又分两小点,每点150字。

考博经验:

关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考博和联系导师的一些问题

越来越多的院校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渐转向申请——考核制。但不管是申请——考核还是考试,论文在考博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果决定考博,在硕士期间多发一些核心期刊还是很重要的,建议各位在发文章的时候,不要贪多,而应对1-2篇文章精心雕琢,以发表在一个好的期刊上,D类文章并没有多大帮助。有心考博的同学不妨在研一的时候多读些书,争取研二在好的期刊上发文章,研三有很多事情要忙,可以把发文章的事情提前。这样,既是研三决定不考博了,这些文章对你找工作也有很大帮助。至于工作之后再考博的同学,发文章同样很重要,可提前准备。研三开始准备考博就可以了,(当然,研一就决定考博的同学,早早准备更好,可以多读书,多发文章,学好英语等。)如果一旦决定了考博就一定要全力以赴,而不要犹豫不决,更不要轻言放弃。在复习的过程中全力以赴,只要你真正的付出了,相信你会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绩!

关于联系导师的问题,主要是何时联系导师和与导师联系说什么。如果你心仪的导师是你通过身边的老师同学能接触到的,那是非常好的,如果硕导愿意推荐你那就更好了。当然,也有一些同学报考的导师是硕导不认识、自己更是从未谋面的老师,那就需要你发挥你的人脉,利用各种途径找到老师的联系方式,多读老师的文章和著作了。如果你决定考博了,就可以联系导师了,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考博和考研不同,考研可以只能报一个学校,但是考博可以报很多学校,只要时间不冲突并且你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你各地飞来飞去。虽然可以报很多学校,同学们切记不要一个学校联系两位老师,每个学校联系一位导师即可,导师们都有交流,你若联系了两位老师会非常尴尬的。所以,当你决定考博了,就可以联系导师了,由于考博是学校自主出题,导师们的研究方向也是相差甚远,所以,提前确定学校和导师对你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复习有很大帮助。那么,与导师联系应该聊些什么呢?可以与导师聊聊你读了导师的什么文章,有何感想;你最近在学习什么或者读什么书;心里有什么想法等都可以跟导师聊。也有人会问,多久联系一次导师呢?这个看个人情况吧,有好的idea的时候或者读到好的文章时都可以,只是不要为了联系导师而联系导师,导师又不是傻子,这样的交流没有一点内容会很尴尬。一两个月联系一次导师就可以,当然,如果你和导师很熟悉,经常联系也是okay的。

责任编辑:

声明:本站所发布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信息,但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及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