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一教育网资讯正文

大爆料教育部文件泄漏重要音讯自主招生撤销成定局改成这样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1-12 16:55:30  阅读:9095+ 来源:自媒体 作者:青胜升学

原标题:大爆料!教育部文件透露重要消息!自主招生取消成定局!改成这样考...

近日,教育部发布《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仔细研读过后发现一条事关自主招生命运的信息。

对比:

2019年版“规定”第十二项第69条:

授权省级招委会组织的省级统一考试和授权高校组织的单独招生考试及保送生、自主招生、综合评价试点、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艺术体育类专业、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高职分类招考等类型招生考试均属国家教育考试的组成部分,按照上述法律和法规及党内法规执行。

而在最新发布的2020年版中,该项规定则变成:

授权省级招委会组织的省级统一考试和授权高校组织的单独招生考试及保送生、综合评价试点、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艺术体育类专业、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高职分类招考等类型招生考试均属国家教育考试的组成部分,按照上述法律和法规及党内法规执行。

很明显,今年教育部删除了有关自主招生的表述,这也证明了此前网络盛传的“2020将全面取消自主招生”的消息应该属实。

传闻的源头,始于一些自媒体的报道:2020年,90所高校的自主招生将全面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高培计划”、“强基计划”。奇怪的是,这些报道,后来几乎全部被删除,目前,浙江某官方媒体的报道仍在。

其实,传统的自主招生,初衷针对的就是五大学科竞赛生,前几年一些实力较弱的高校为了不浪费名额,在吸引不到五大学科竞赛生的情况下,给了大量的作文竞赛、山寨竞赛甚至论文专利考生名额,加上一些中介机构的推波助澜,导致很多自主招生变得很“水”,引发舆论对于其初衷和公平性的质疑。

2019年,自主招生整齐划一地调整为“五大竞赛省一报考门槛”、“原则上降20分”,如果2020年仍延续这种行情,导致很多学校的自主招生名存实亡。自主招生的确没有太多存在的意义了。

对于以上传闻教育部未辟谣亦未证实,或许是一种默许吧!

自主招生是教育部实现多元录取的重要举措之一,那么取消自招是否意味着已经基本建立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招考模式又将重新走回“一考定终身”的老路上去呢?

小百认为:这绝对不可能!时代是进步的。

2019年10月,教育部在答复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188号(教育类020号)提案关于自主招生的函中,明确提出,接下来将“结合高考改革的实施,进一步深化自主招生改革,进一步健全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诚然,在深化自主招生改革的道路上,原来的自主招生或许已完成使命、寿终正寝,一种新的“自主招生”正迎面而来。

这对于今后的考生也许是新的挑战,但是更多是机遇!听小百为您一一道来。

怎样的选拔模式更为科学、合理,更具有可行性和公信力?

从下面的数据中,我们大家可以找到答案。

2019清北自主选拔入选人数汇总

2019年清北特殊类招生入选总数在6209人左右,自主招生入选人数1385人左右,占总人数的22.3%,而综合评价(含领军/博雅计划及三位一体)入选人数为3667人左右,占总人数的59.1%。

能够准确的看出,以清北为首的顶尖高校,早就将自主选拔的重心由传统的自主招生转向了综合评价。

另外,此前网上传闻的2020年,90所高校的自主招生将全面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高培计划”、“强基计划”。

何为“高培计划”、“强基计划”?

即强化基础学科计划和高等人才培养计划。我们姑且称其为“新招生模式”。

据传闻,“新招生模式”主要有一下变化:

1)相较于传统自主招生几乎仅限于五大学科竞赛省一的报考条件,新模式下的报考条件可以有两类:一是高考成绩,二是五大学科竞赛;

2)新模式招生仅限于36所双一流高校,但招生专业和招生名额不再受限,按照招生计划的2-3倍组织校测并择优录取;

3) 新模式招生采取高考成绩+高校测试成绩两部分所组成,并且高考成绩权重不低于80%,校测占20%。

至此,大家不难发现:

“新招生模式”与现行的综合评价“631”模式非常类似,因为从人才选拔模式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将学生的高考成绩和校考成绩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录取,同时,也与新高考改革所要求建立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新招生考试体系相符合。

综合顶尖高校的自主选拔入选人数分部和网间传闻,是不是可以证明,“新招生模式”将挑起未来高校招生的大梁,成为时代主流。

据了解,上述传闻目前仍处于内部讨论阶段,只不过各方尚未完全达成共识,最终发布的细则可能会略有调整,但原则上不会有大的变化。

一旦该政策正式落地,势必会对当前的基础教育格局,带来新的颠覆。小百在此提醒各位家长、考生以及高中学校,一定要做到未雨绸缪。

那么问题来了!

1.“新招生模式”高考成绩占80%,那么竞赛还有必要继续学吗?

新方案中,学科竞赛不再是唯一的报名条件,基于“学科竞赛可能会影响高考成绩”这一顾虑,学科竞赛的作用被相对削弱。反映到中学层面,小百从一些竞赛教练处得知,的确有不少学生因为新政对竞赛学习产生动摇,甚至有的学校竞赛生人数出现腰斩。很多学校都在困惑,竞赛还有必要学吗?

其实,学科竞赛过去、现在、未来,都只是极少数人的游戏,新政导致竞赛学习降温,其实是对过往盲目学习竞赛行为的一种纠偏。竞赛学习,应该回归到“学科特长”的本质,小百的建议是:

对于这部分某一学科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无论政策怎么变,名校选拔他们的需求不会变。因此,对于那些少数具有学科天赋的孩子,大可不必过分担忧,应坚持自己的初心,回归到学科竞赛的本质。

其次,那些因为升学、加分等功利性目的,不顾自身真实的情况、不顾自身是否具备潜质,而盲目跟风甚至孤注一掷的学生,确实应该冷静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了,这条道路真的对自己最合适吗?再次强调一遍:学科竞赛永远都只是少数人的游戏,而不是大多数人的敲门砖。

但是,还有一种情况,请接着看。

2.80%只是入场券,20%才决定命运。

“新招生模式”采取高考成绩+高校测试成绩两部分所组成,并且高考成绩权重不低于80%,校测占20%。

表面上看,新模式招生中,高考占据了80%的权重,但折合成百分制后,它们的分数级差却被进一步缩减,特别是对于名校而言。

举个简单的例子,去竞争北大的,有很大的可能是680分和660分的,但绝对不会是600分、620分的。传统高考模式下,660分比680分低20分,可能相差了数千个排名;但在新模式折合成百分制后,仅仅是70.4分和72.5分的区别。

计算过程

(680×80)÷750=72.5

(660×80)÷750=70.4

所以,高考成绩只是入场券,根本不会拉开太大差距。

而剩下的20如何决定命运呢?

在校考环节,都是顶尖高手之间的较量!高手过招,招招致命。

我们以清北近几年的综评校考(领军博雅)理科为例,头部考生与尾部考生笔试成绩差值在几十分上下,甚至不少同学挂0,最终经过“二八模式”换算后,总成绩差值也会在十几分左右。学霸的荣耀,很可能在清北的一场校考中被击得粉碎!

这也说明,相较“比谁更会考试”的高考来说,综合评价模式会将高考和校考二者兼顾、平衡,这样也就更加符合高校人才选拔需求。

目前,高考试题难易梯度小、区分度较差,慢慢的变成了困扰教育部门的主要问题之一,而根据2019年6月份《国务院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2022年将全面取消高考大纲,取而代之将会以新课标和高校选才要求为依据。

也就是说,到那时顶尖高校可完全根据自身选才需求,在校考环节通过大量的竞赛知识和“超纲”知识来增加选才区分度;这也代表着,清北等名校考察形式越来越灵活多元,课外知识的广度和创新性思维,远比只会考高分重要。

因此,对于目标为清北复交等顶尖高校的学生,竞赛是一个增值选项。

“新招生模式”下的新机遇

录取规则的改变,同样会带来升学规则的重新洗牌,这对于县城中学(包括一些市区中学、三四线城市的市级中学),无疑是新的机遇。

近几年县中的没落,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在学科竞赛作为近乎唯一评价体系的自主招生语境下,这些中学并没有相应的能力去应对,拼裸分的话,县中的学生考到全省前1000名、前500名并不困难,考进全省前100名、前50名,却非常困难。更难的是,有些省份即使裸分考入前50名,也无缘清北。因此,过去对于县中的同学,从来就没有把清北作为过目标。

然而在“新招生模式”下,入选人数最高可达招生计划的3倍,以清北为例,假如其在某省的录取人数是300人的话,并不代表只有前300名才有机会,考虑到前300名并不完全选清北,实际上具备入选资格的可能是1000名甚至1500名以后。

这样清北触手可及,县中的学生也可以拿到入场券。然而第二关的校考,却是一道生死符。究竟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责任编辑:

声明:本站所发布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信息,但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及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