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一教育网资讯正文

教育部对全国人大提出功夫进校园的答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1-06 00:40:21  阅读:3325+ 来源:自媒体 作者:微武术MuscleArt

原标题:教育部对全国人大提出“武术进校园”的答复 ​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5361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字〔2019〕163号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少林武术进校园的建议”收悉,经商财政部、体育总局,现答复如下:

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全面推进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办发〔2017〕5号)和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百科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少林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运动风格和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内涵,民族传统体育强身健体的功能被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接受,一直以来在体育教学中的“武术课”就受到广大中小学生喜爱,其前景十分喜人。少年强则国强,校园武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一种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同时,更能作为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重点做了如下工作:

一、不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规划力度

近10年来,体育教育已形成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必修与选修、规定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各地能够准确的通过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2016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优势项目。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体育,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这些文件的出台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为各地因地制宜的在体育课中安排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供了政策的支持,也为不断推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和保障作用。教育部将积极组织相关力量,根据中小学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编写青少年武术教材,制定中小学武术课程的“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模式推进的方案。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争取把武术课程列为中小学体育的必修课。积极推动武术段位制与中小学的考试评价相结合。

三、加强活动交流、适度政策扶持

教育部在每3年举办一届的全国学生运动会中设立了武术项目,教育部学生体协每年举行全国性的武术赛事和培训,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发现和培养优秀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积极打造武术品牌活动。教育部还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圆梦蒲公英”等主题教育活动,指导各地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当地文化资源,发掘家乡的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武术等文化传承培训活动。同时还开展了“中华武术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等中华民间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组织“中华武术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公益夏令营”,引导学生以武习礼,修身律己,增进对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弘扬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

为促进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为“一条龙”课余训练体系提供有力保障,教育部经商国家体育总局,于1988年将“民族传统体育”和“运动训练”两项专业列入单独考试项目(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2012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改,为突出武术的重要地位,已经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名称更名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将对我国的国粹—武术的发展和大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及专业人才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不断加强师资、经费等保障条件工作

一是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少林武术师资优势,引导高水平武术人才送培进校园,也鼓励体育院校引进高水平武术专业教师。结合社会需要,培养和发展一批武术全国高水平学校俱乐部,进一步推动武术项目在学校的发展。二是鼓励各地政府设立校园武术专项资金,开展各级各类学校武术比赛、科学研究、师资培训、外事交流等活动。三是加强“家、校、社”协同,举办全国家庭、社区、社会等多主体的教育主题宣传活动,为孩子习练武术传承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今后,教育部将加强和有关部门的协作,积极做好课程设计,委托学校体育教育武术联盟开发教学指南与运动技能标准,加强教育督导,推动武术项目广泛普及,让更多的学校开展武术运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武术活动,使中国武术这一国粹在新时期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的文化传播上承担起其应有的使命。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19年9月11日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布文章、图片除标明原创外,多数来自网络,不代表本号观点,仅供读者朋友阅读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原作者的辛勤与智慧,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处理。

责任编辑:

声明:本站所发布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信息,但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及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