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一教育网资讯正文

培育终身学习力和未来人才北京下了一盘大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2-23 19:06:56  阅读:5889+ 来源:自媒体 作者:现代教育报

原标题:培养终身学习力和未来人才,北京下了一盘大棋!

12月22至23日,“2019终身学习与未来人才国际会议”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实践者,就如何培养终身学习力与未来人才、未来人才的评价标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创新探索、创新教育全球探索等话题展开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为跨学科、跨情景的终身学习与未来人才培养多方对话提供平台。

在2017年、2018年已成功举办过两届的基础上,本次会议以“终身学习力与未来人才的培养”为主要议题,重点探索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及未来教育理念和模式创新,促进基础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相互启发与借鉴,分享青少年儿童终身学习力和未来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

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致辞

本届大会由清华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与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承办。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等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刘宇辉主任在致辞中介绍,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北京市积极落实国务院提出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和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启动并规划实施全民智能教育,探索未来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同时,北京市还研究制定了《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北京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等, 助力北京实现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致辞

任友群司长在致辞中指出, 以计算思维为代表的新型信息素养,慢慢的变成了未来人才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对此,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正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在他看来,提高校长、局长等决策者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对于提升整个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至关重要。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致辞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在致辞中表示, 未来教育的信息化不单单是教师使用多媒体及先进硬件的能力,而是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能力将编程等信息化工具应用作为表达自己创造力的载体和工具,以寓教于乐和玩中学的模式参与到形式多样的创作中来。在此过程中,以清华大学为首的高等教育机构应充分的发挥示范先行的作用,开展计算思维、人工智能等相关课程研究,并推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试点工作,积极将前沿的科研成果转化、融入到相关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中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黄侃主持开幕式

终身学习力与未来人才的培养

全球最前沿的观点

大会主旨演讲聚焦如何培养未来人才、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前瞻、人才培养中的个性化学习探索、终身学习理念下的创新教育全球探索等议题展开,与会嘉宾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麻省理工学院Mitchel Resnick教授演讲

麻省理工学院Mitchel Resnick教授在主题演讲中提到,创造性思维是职场的成功之匙,而且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成功和幸福的关键,所以 我们该去支持创造性的思维,像在幼儿园学习一样地进行各年龄群体的学习活动。而这也正是开发 Scratch编程语言的理念:创造性学习的4P原则("the Four Ps of Creative Learning"),即Project(项目)、Passion(热情)、Peers(同伴)、Play(游戏)四个核心要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放大了学生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调整 学习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谢维和将其称作为“可能性2.0”。他认为, 可能性2.0中对我们最大的挑战是对自我的不了解。他希望学生们能够合理地把握自己,充分地利用未来给我们大家带来的红利,更好地创新反思,能够有更好的管理自己的能力。

哈佛大学Benjamin Mardell 教授演讲

哈佛大学教授、教育学院“零点计划”首席研究员Benjamin Mardell认为,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包含玩耍和冒险,但学校和玩耍往往无法和谐共存,学校也担心孩子们在冒险的过程中出现安全风险隐患。 在设计学校课程的时候,我们应考虑怎样把孩子们的游戏和玩耍融入进去,达成和谐。零点计划、乐高基金会和芬兰的比隆国际学校作为三个合作伙伴共同建立了趣味教学法(Pedagogy of Play),旨在研究如何在游戏和学校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将游戏和学习融合在一起,进一步讨论如何在游戏和学校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解决双方之间的悖论。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总校长王殿军演讲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总校长王殿军进行了主题为《基础教育视角下如何培养未来人才》的主题演讲。以清华附中为例,王殿军校长认为,学校应选择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在实验室里实践很多冒险性的想法和探索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同时他提议, 在常规的教育体系中,应该包容培养特殊人才的体系,给有天赋的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这将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宝贵资源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孟繁华演讲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孟繁华则提到, 在未来教师的标准及教师培养过程中的发力点有三个关键词:反哺、超越与激活。所谓“ 反哺”,就是用中小学教学中丰富的基础教育实践成果反哺大学的教师教育。“ 超越”是指通过摆脱过于熟悉知识体系、教学内容而产生的路径依赖,开拓理论和实践创新来摆脱传统观念和固有习惯,达到专业上的真正超越。“ 激活”则是指用大学的学术文化和中小学的工作文化,经验文化结合在一起,双向激活,让中小学教师更加具理论的建构意义,掌握方法,具备创新意识,大学教师则用鲜活的实践经验来拓展理论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刘坚 教授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副主任刘坚认为,教师容易以学科为中心,追求学科的成长。未来人才培养应指向核心素养,指向人的成长。 中国的教育创新要想有大踏步的发展,应用体制的力量,依靠教育系统自身力量推动教育创新。共建共享全社会的教育智慧,推动教育创新不断涌流。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Fred Dervin则分享了赫尔辛基大学在教师培养过程中的标准。他认为 师范生应具备全球化和跨文化视野。全球化和跨文化的视野意味着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思考如何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待其他的国家,理解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同时对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保持好奇心,对媒体的信息则持批判性的眼光,勇于、乐于探索不同的知识和信息。

清华大学 李双寿教授演讲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教授李双寿提出,未来智能制造会改变我们 原来的工作方式。以前制造业是批量生产模式,到了智能制造时代,工作界线会慢慢的模糊,工作方式需要研究创新。 对于工程师的培养不单单是技术能力,而是创造力、沟通、商务管理、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李双寿以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提出的高校跨学科创客教育平台为例,提出了在新工科范式下的工程教育实践方案。

清华大学徐迎庆教授演讲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终身学习实验室主任徐迎庆教授提出了对未来人才的培养需求、设想与期望。他说, 未来人才培养应打破文理科壁垒,在提高整体文化水平的同时,也要着重培养各领域的突出人才,培养能够主动顺应变化,不断主动学习,更新价值百科观的终身学习者。他同时建议,要构建“面向未来的终身学习力培养框架”,对“面向未来的终身学习 进行了再定义。

他认为,应通过持久的热情,激发学生原始的内驱力、使用跨学科内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动态循环的学习模式,进行认知迭代和行动输出,引领学习者通往未来人才的目标,并以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在终身学习框架下的研究与实践为例,进一步探讨与分析未来人才培养的解决方案。

23日上午的三个平行分论坛则在探索终身学习和未来教育顶层设计理念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突出“实战化”特点,推出一批解决方案探索和最佳实践案例。

论坛邀请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公立、私立学校等一线教育者,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体制内和体制外、国际和国内跨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等维度就“如何培养与评价未来人才”“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未来关键技能”“如何培养终身学习力为未来奠基”等主题进行观点对撞和经验互鉴。

来自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的未来教育实践案例工作坊,从培养孩子的未来科创力出发,分享了科创力培养框架、科创课程设计、计算思维玩中学、科创青年教师培养等主题实践经验。

“终身学习少年说”环节也是本次会议的核心特色之一。“少年说”共邀请了9位来自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TULLL & i-Thinking硬核科创”项目学习的中小学生作为主角登台,通过“硬核科创创业团产品路演会”的形式分享他们真实的“跨学科、玩中学”的过程,展示了集成Scratch编程、数字音乐、数字美术于一体“创业”作品,并向在场观众进行了“融资路演”。在与台下“投资者”的交流过程中,孩子们分享了在项目中的经验体会,同时他们也表达了对于未来教育模式的需求和思考。

文字:郑祖伟

图片:会议提供

编辑:现教姐

责任编辑:

声明:本站所发布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信息,但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及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