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一教育网资讯正文

>聚集劳育②双脚扎进泥土里脑筋跟上新时代劳动教育上新了(投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1-08 20:32:09  阅读:4943+ 来源:自媒体 作者:中国网教育频道

原标题:聚焦劳育② | “双脚扎进泥土里 头脑跟上新时代” 劳动教育“上新”了!(投票)

“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习近平

今年9月开学前夕,“全国未成年半数以上是近视”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一时间,“小眼镜”成为社会焦点群体,被广泛关注。未成年人视力保护,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挂心的问题,去年,他曾公开号召:“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有关部门也纷纷“出招”——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并明确提出,新时期,近视防治必须做到“两增一减”——增加体、美、劳育时间,提升校内办学质量;减少校外培训负担。

由此,劳动教育不仅占据“五育并举”的权重地位,更成为我国未成年人圆梦光明未来的有效路径。劳动教育怎么搞?各个学校争相“上新”——不仅“双脚扎进泥土里”,更要“头脑跟上新时代”,手脑并用,全面育人。本期,中国网记者特别盘点各校劳动教育“新玩法”,看劳动教育如何扛起时代大旗。

北京市:今年3万学生“下地”学农

11月5日,北京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劳动教育基地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北京农机试验站揭牌,至此,北京市包括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农业学院和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院3个劳动教育基地全部投入使用。中国网记者获悉,仅今年,北京市共有近3万学生基本完成学农活动,覆盖同届学生近三成。

近年来,北京已经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学农”、“学工”和“游学”实践育人新格局。通过“两步走”让全市中小学生真正下到地里去。首先,扩大市级试点范围。将石景山区初中二年级学生全部纳入学农活动范围。至此,学农活动覆盖城六区110多所学校,其中东城、西城和石景山初中全覆盖。全年完成学农活动的学生人数达到近3万人,覆盖同届学生近30%。此外,统筹“线上选课、线下实施”学农实践活动运行机制,完善学农选课平台的功能,探索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新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模式,尝试教育供给侧改革试验,其中1.3万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完成。

对于学农教育,中国关工委顾秀莲主任也向北京市中小学生及全国中小学生提出新的标准与要求: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认真吸纳各类新创意的思想营养,丰富和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充分的发挥劳动教育基地作用,帮助青少年学会生存、学会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劳动+育人=大师级劳动教育】

“劳动最光荣”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育人价值百科观。70年时光如梭,但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内核使命始终不变。新时代下,学校更是将劳动教育武装为育人“利器”,结合激励式评价,让“劳动最光荣”成为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口号。

北京市八一学校:学生下厨代替外卖

学校食堂里,一群“小大人”穿梭在食堂,擦桌子,收拾碗盘,清洁地面......课堂上,学生们正用自己制作的农具结合历史书上的知识来学习早期农耕文化,课余时间,大家不再习惯点外卖,而是自己动手,做一桌“香喷喷”的饭菜.....北京市八一学校的学生们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劳动教育”。

“一提到劳动教育很多人就会想到帮妈妈洗碗,打扫房间卫生等这样简单且符号化的事情。但其实‘劳动教育’并不是这么简单。”北京市八一学校校长助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主任李喆在提到“劳动教育”时这样说道:“就像学校的值周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而学生自己组建的家政社主要是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技能,孩子既有兴趣,分享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也能收获快乐。”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需明确课时,并列入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

当我们沉浸在课本中去了解各种文化知识的时候,图文带给我们的是思维上的触动,若将劳动实践和学科理论相结合,想必这对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会有更进一步的体验。

李喆还表示,学校一直保持着劳动教育的传承。以值周为例,作为一个制度来完成,坚持了很多年。根据学生在值周时的表现来打分,包括组内同学打分,带班老师打分等方式评出优秀的值周生,最后将成绩记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是长身体长知识、初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百科观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慢慢的升高的重视,“对孩子们未来的发展,我们更关注的是他们将来能不能更好的独立地、科学地生活,劳动教育一方面是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一方面是培养劳动技能,最终是为了让他们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去创造更好的生活。”李喆说道。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在志愿服务中收获幸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些时令的智慧在亲身实践中被年幼的孩子们领悟。这就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中体悟自然之美。

在中关村二小百旺校区,有一片以“快乐农庄”命名的农业基地,供学生在校劳动实践。每班各认领一块试验田,照料植物。今年入秋,叶子刚刚泛黄,六年级的孩子们就惦记起“秋收”这件年度大事,撸起袖子准备收白菜。学校德育副校长刘轶宁告诉中国网记者,今年秋季收获时,六年级各班将组织班级竞赛,评比“秋收”质量。“看看他们有没有摘掉烂叶子,白菜收得是否完整,周边垃圾有没有清理。”白菜收割完成,立即在学校食堂炒熟成盘,孩子们吃着自己亲自照顾、亲手摘得的白菜,心满意足。

但下地“务农”只是学校劳动教育的一种,并不能流于常态。日常,中关村二小还以志愿服务为特色,让劳动成为每个学生的习惯。比如楼道中的图书角、操场上的沙梦园、课间活动场所等,都是学生志愿服务的场地。每隔一段时间,学生公开征集志愿者,学生自愿报名,完成日常劳动服务。“这些志愿者经过班级评选有机会成为学校优秀志愿者,在学校宣传表彰。把‘劳动最光荣’的理念传播到更多学生中去。”在班内,每名学生也要轮流担任“分餐员”,在老师的协助下为同学们分饭。劳动意识慢慢的变成了学生的日常习惯。“我们会在家长会上将劳动教育的理念向家长们传播,让家校形成合力,推进劳动教育,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少年。”刘轶宁说。

北京市京源学校莲石湖分校:躬身照顾“五分田”

劳动,用身体力行的方式获取知识,是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让孩子们懂得,幸福生活必然建立在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是学校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北京京源学校莲石湖分校秉承京源学校“为学生一生幸福而努力工作”的育人理念,莲石湖分校的老师们必然不会缺失劳动教育。

为此学校后院开辟了“四勤五分田”,“校兔班”也建在后院里,学生们在后院里播种、亲手用压水井压出水来浇灌菜苗,田里的杂草拔下来喂兔子。由于不打农药,为生虫的蔬菜除虫,数学知识大排用场,计算各种蔬菜叶片被虫子咬过的面积,看看哪种蔬菜最受虫子的欢迎,捉到虫子问问生物老师,看看有什么方法能够生物防虫。夏季收获的大白菜、秋季收获的红薯,亲自从田里挖出来带回家和爸爸和妈妈一起分享劳动的喜悦。

课间休息,校兔是孩子们的好伙伴,孩子们三五成群的来到兔舍,为它们打扫,为它们添水、添草,孩子们都希望和兔子成为好朋友,都希望自己送来的草是兔子喜欢的,所以非常认真观察和研究兔子的饮食习惯,向科学老师请教养兔的技巧,美术老师还带着孩子们到兔舍边上美术课,大家一起为兔子画肖像,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能将兔子画的惟妙惟肖,必然是兔子都深入孩子们心中了吧。

除了养兔、种田,分校孩子们来到食堂吃饭都会带着小抹布,吃完饭把自己的饭桌清理干净,班级里没有人的时候必然是“桌面、地面清,桌椅板凳齐,关灯、开窗通风”的,分校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校、班级的事情人人有责。

除了在校内,假期在家里每个年级的孩子都要学会一项劳动技能,小到洗自己的衣服,打扫自己的房间,大到学做一个菜,为家里的垃圾分类,每个暑假或寒假孩子们都能get一项新技能。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屋顶变身学农种植基地

南瓜、花生、辣椒……金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的“采摘园”又迎来了收获季,同学们摘下自己亲手种植的累累硕果,整个校园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工美附中坐落在东城区东直门外,寸土寸金,为了给学生们创造体验农事农活,感受农耕文化的机会,学校因地制宜,在楼顶、屋顶开辟了采摘园,栽种果树、中草药和各种农作物,作为学农种植基地。学生们以班为单位,依照农时精耕细作。都说久居城市的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工美附中的学生足不出校,就能体验劳动的价值百科和快乐。

工美附中校长王泽旭介绍,学校非常重视劳动教育,除了初二年级全员参与学农活动外,劳动教育还融入了学生的一日生活:每星期都要安排一个班的学生值周,参与学校日常管理;而每个月第一周的周一中午是学校固定的“劳动日”,各班统一做大扫除,打扫教室卫生,学校层面进行评比,优秀的班级发“大拇哥”以资奖励。

在王泽旭看来,站在育人的角度,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进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是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百科观的有力保障。因此,作为美术特色学校,工美附中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并已经作为一项传统,纳入到学校每年的德育工作计划之中——以活动为契机,以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劳动观,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

此举,对于推动学科整合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工美附中是美术特色学校,学校带领学生走进荣宝斋,亲自制作景泰蓝,在社团活动中,指导学生设计服装,制作纸艺服装。学生们还利用自己的特长,为社区画板报,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好的教育应该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工美附中对劳动教育的设计与之不谋而合。

尽管在劳动教育方面颇有心得,王泽旭仍坦陈,“目前,开展劳动教育还有不少阻力。”具体而言,一是时间问题,学生既要学习文化课,还要学习美术专业课,所以课时很紧张;二是场地问题,学校场地有限,专用教室少;三是师资问题,专业劳技老师配备不够充足。

同时,他也认为,“分层”实施劳动教育非常必要。因为,每个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各有特点,不能一概而论。低年龄段的学生,需要安排一些简单安全的劳动活动,尽量不外出;而高年龄段的学生可以安排一些外出的劳动活动,还要有一定的劳动强度和劳动难度。“只有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分层实施,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入脑、入心,起到应有之义。”

北京市东城区分司厅小学:用劳动撬动学生的综合素养

分司厅小学是一所地处东城的百年老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底蕴和综合素养,而劳动教育正是重要的抓手之一。分司厅小学校长金辉将学校落实劳动教育的做法总结为“三多”——多元化、多方位、多渠道,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金辉介绍,分司厅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特色可以归纳为两个融合、一个协同。

其一,课程融合,促劳动教育多元化发展。在课程教学中,分司厅小学开齐开足劳动技术课程,结合“树人课程”培根、立品、育能、砺行的方法论,设立“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课程目标,不仅培养学生的生活和生存技能,更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教师则立足课程主渠道,创设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境,以开放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激情和学习动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创新意识。例如,《编制中国结》课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中国结的编制方法,并在小组展示时运用所学方法设计完成一件作品。这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对古代劳动技艺的学习和传承,更是对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再培养。

其二,活动融合,促劳动教育实效性。学校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与少先队活动紧密挂钩,同时开设年级活动、节日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亲子运动会、家长开放日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例如,一年级开展“学做小军人”活动,学生们在教官带领下完成丰富有趣的训练项目,通过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学习军人的顽强作风。中秋节,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制作月饼,体验劳动收获的快乐,为爸爸、妈妈送上一份与众不同的节日祝福。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们亲手到地里挖白薯,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体验辛苦劳动所收获的快乐。走进民间传统文化基地,参与串珠、泥塑、烘培等课程,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学校的彩虹志愿者还走进社区参与公益劳动,为社区叔叔阿姨送报读报,做有益的事,在学生心中树立从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其三,家校协同,促进成长。学校通过家委会、家长会、家访等形式积极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认识到劳动对于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促进作用,使家长积极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金辉认为,劳动教育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是学校教育不可获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她更加希望举全社会之力为学校提供资源,开设活动基地,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参与活动的平台。同时,也希望家长全力配合学校,在家庭教育中提高孩子们的劳动意识。通过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努力,不仅让学生们爱劳动、会劳动,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需求,愿学、乐学、会学、善学。通过学习,全面提升综合素养,真正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北京市第九中学:劳动教育贯穿“德智体美”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北京市第九中学,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师生不仅谨记,更严格落实。虽然“劳”刚刚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出道”,但在九中,劳早已贯穿“德智体美”全线。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培质、以劳育美”四个方面是通过劳动教育在九中具体实施的。高中部德育主任邵莹莹介绍,每月第四周班班校会时间是学校的 “校园劳动日”,校园里小到花草浇水、大到操场清洁,都由学生全权完成,老师也要参与其中。全员劳动,让劳动教育成为责任与担当,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这就是“以劳树德”。在以劳增智方面,学校认为“劳动是创造机会,只有动手,才能完成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学校积极利用各种动手机会,将学生的“劳与智”有机结合。比如校服熊、校服狮、班级明信片等,全部由学生动手设计,在劳动中开发智力、提升创意。在以劳培质方面,学校积极开展体验性的劳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回社区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多种岗位、多种形式的劳动,进一步树立劳动意识,倡导劳动最高荣、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学校以新疆内高班为特色,对于新疆的学生,学校鼓励他们利用假期时间帮助家里做农活,帮助乡镇开展推广普通话的学习、整理档案资料等等,充分体验劳动带来的喜悦,提升综合素质。劳动也是美的源泉,因此在以劳育美方面,学校从顶层做设计,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百科观,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劳动之美、体验劳动之美。更通过表彰等方式,将这种价值百科观传播。

北京市通州区第六中学:劳动纳入校级评优 学生“组队”实践

环境卫生志愿小组、文明监督志愿小组、午餐保洁志愿小组、社区慰问志愿服务队……这五花八门的小组是否看花了你的眼呢?它们都是通州区第六中学成立的志愿服务小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参与不到的小组。

环境卫生志愿小组、文明监督志愿小组、午餐保洁志愿小组、社区慰问志愿服务队……这五花八门的小组是否看花了你的眼呢?它们都是通州区第六中学成立的志愿服务小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参与不到”的小组。

通州六中校长常恩元介绍,学校始终保有劳动教育的传统,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先后在先进班集体、三好学生等各项评比,将劳动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夯实劳动教育的制度机制与评价体系,让热爱劳动的好品质成为学校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内容。

常恩元还表示,劳动教育不光是为了推动劳动本身,更在学科整合方面有更为积极的作用。项目开展以来,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逐步实现了学习方式由“授受”向“自主、合作、探究”的转变,给学生带来了真实的体验,让学生获得了多种实践技能。同时,劳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与人文素养,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起到深远的正导向作用。既有学科教育传统,又体现带有区域特点的现代社会学习特征。在无形中培养出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优良学习品质。

即使有上级“红头文件”的鼎力相助,常恩元也坦言,真正实施起来仍遇到不少困难。首先,社会、家长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大众在某种程度上仍“唯成绩视图”,对劳动教育并不重视;其次,学生其他考试科目占用大部分时间,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也阻碍了劳动教育的正常开展;第三,目前仍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和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

面对各项难题,通州六中积极面对,努力整改。先是构建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推出校园系列、校外系列、节日系列等。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出台《班级环境建设标准》,鼓励各班进行主题布置;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将劳动技能列入学校教育日程,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劳动局面;积极健全反馈评优制度,每学月每班评选一名环境小卫士,每月评选环境标兵班;倡导学生每人每天承担一两样家务劳动,学期末评选家务劳动小能手,全方位鼓励学生劳动,在劳动中寻找快乐,收获幸福。

常恩元还表示,面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一定要要制定出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培养途径、可好标准,这才是劳动教育的真正落地。“劳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课堂上,学生的劳动技能成为学生的必备综合素质之一,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看到的。”

北京市顺义区北务中心幼儿园:娃娃争做“保育员” 亲自动手护植物

萝卜、西红柿、玉米……这些饭桌上的常客,对于身处信息化时代的我们,、只是轻轻动几下手指就能享受上门服务。然而对顺义区北务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同样的“上门服务”则是亲手播种、灌溉、施肥,亲自对蔬菜们进行“服务”。

顺义区北务中心幼儿园地处顺义区东南端,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幼儿园,周边大都以种植大棚蔬菜、水果及玉米等农作物为主,享有“京郊蔬菜第一镇”的美誉。这里的孩子和教师有了更多的亲近大自然与土地的机会。幼儿园充分结合地域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如小班开展了《种萝卜》活动。教师先让幼儿用手摸摸种子、用鼻子闻闻种子,获得萝卜种子的直接经验。然后带领幼儿将一颗颗种子洒进泥土里,经过整整50天的精心呵护,获得大丰收。教师再带领孩子们拔萝卜,让幼儿真正体验到拔萝卜的乐趣,品尝收获的喜悦。

北务中心幼儿园园长苏金华表示,北务幼儿园一直积极落实劳动教育活动。首先,充分的利用家长资源,为幼儿园种植活动进行现场指导。很多幼儿的长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拥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孩子们每天在地头玩耍,对土地、植物也并不陌生。当种植活动开展时,往往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幼儿亲手种植、亲子管理、亲眼发现、亲历成长,实现了自然下真实经验的主动获得。

其次,北务幼儿园还充分结合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开展 “快乐种植”主题活动。每到一个节气,教师就会教授幼儿一些谚语、儿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到魅力。同时,教师还会根据季的节变化,组织幼儿开展不同农作物种植活动,让幼儿充分了解每个节气都能种哪些农作物,在无形中将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更好的为幼儿所吸收。

在北务幼儿园各项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观察获得了有价值百科的种植经验。“只有营养足、通风好、光线好,西红柿宝宝才能长得好,孩子们现在都懂这个道理”苏金华表示,幼儿在的种植过程中,收获了属于种植乐趣,激发了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情感,这些可是离了农田哪也得不到的。“除了播种之外,我们还积极整合其他活动,比如我们非常鼓励孩子用绘画、填记录表、粘贴作物图等方式去记录自己的发现。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积极主动交流,既增进了感情,又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首师附密云中学:学生“组团”参与家乡梨“一条龙”服务

“我们对酥梨、雪花梨、皇冠梨、黄土坎贡梨进行了糖度和酸度检测,咱们密云的贡梨糖度平均值最高、酸度平均值最低,口感好。”在密云万象汇的一层卖场内,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的高一学生雷雨晴和她的同学们正向顾客介绍着贡梨,他们还热情的邀请小顾客现场对贡梨进行糖度检测。这是首师附密云中学开展贡梨课题实践活动的场景,课题组的孩子们正在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向顾客们介绍贡梨的优点,八十箱来自学校“绿水青山”课程实践基地的贡梨销售一空。

据了解,这是一次跨学科的课题研究实践活动,共有数学、生物、地理、化学、历史、政治等多个学科参与进来,多角度对本地区的黄土坎鸭梨进行了实践研究。生物老师曹丽娜介绍说,这次她带领学生研究的是《黄土坎鸭梨与其他鸭梨糖度、酸度及石细胞粒径差异性研究》,学生们亲自动手实验,对贡梨的糖度、酸度及石细胞粒径差有了直观的认识,在实践中通过指导学生对黄土坎鸭梨及其他类型的鸭梨进行相关参数的测试对照,找寻黄土坎鸭梨品质优质的依据和原因,让大家进一步认识到黄土坎鸭梨的特色。活动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查找文献,确定研究方向,对实验器材的使用进行摸索,最后又对数据进行分析,“学生体会到了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升了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曹丽娜说。

学生雷一鸣和记者说,本次活动售卖的梨都是我们高一贡梨小组的成员亲自采摘、亲自装箱的优质梨。摘梨可比吃梨难多了,但是辛苦并快乐着,尤其看着我们的贡梨受到大家的欢迎,可以帮助果农进行推广,特别有成就感。他希望家乡的贡梨能被更多的人知道,也希望自己学到的知识能为家乡建设出力。

据首师附密云中学教务处主任李铮介绍说,学校借助黄土坎贡梨即将上市的有利时机,安排了这次活动。学农体验安排与农事、农时紧密结合,这次课题研究与学农体验相结合,引入“工位”操作方式,分别从采摘、筛选、装箱等环节合理安排个人、小组以及小组之间的任务分工,“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自立、自强、团结、协作的课程操作理念渗透给每名学生。希望学生通过劳动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据悉,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以开展“绿水青山系列课程”融合实践为突破口,将学校科技教育需求与服务家乡建设相结合,依托密云地区特色的生态人文环境特点及优势,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和奋斗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乡村文化、农耕文化的文化自信,本次贡梨课题的研究正是“绿水青山”融合型实践系列课程之一。记者了解到,此次专题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黄土坎贡梨,从生态环境分析、历史文化溯源、营销推广创新三个角度,拟设了6个课题研究方向,课题有黄土坎鸭梨与其他鸭梨糖度、酸度及石细胞粒径差异性研究、黄土坎鸭梨营销推广规划设计等。

让学生参与到劳动生产、流通、服务贸易的实践体验中去,将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家乡建设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推动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发展家乡的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及社会责任感。校长李文平说道:“密云的青山绿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将充分的利用这一优势,结合学农体验、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继续打造绿水青山课程体系,让学生知家乡,爱家乡,将来更能建设好家乡。”

【劳动+非遗=中国风劳动教育】

“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百科。”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公开为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打call。劳动教育、非遗文化都是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二者合一,火力升级。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劳动教育搭上“非遗”快车

“这个豆子叫什么名字?属于哪个科目?它又经历了哪些才来到我们的身边的呢?”以往,这些话只能出现在农业知识讲堂上,可如今,摇身一变,来到了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的一年级孩子的美术课上。在他们的“豆贴”美术课上,老师会向孩子们讲解豆子的名称、分类、生长方式,不仅将豆子作为美术创作材料,更作为劳育教育的载体,使得孩子们在美术课堂上也能学到身边的农业常识。

这样的校本特色课程并不仅存于美术课,在广中附小,还有渗透民间传统文化内涵的“北京的门钹”、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指导的“榫卯案几制作”;体现传统工艺的皮雕课程、泥塑课程、茶艺课程等等,学生们在提高审美的同时学习到民间传统文化,在动手的过程中掌握劳动技能,无时不刻体现出“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除此之外,学校还新建了“生活馆”功能教室,引进专业器具,为学生开设烘焙、烹饪等课程,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同时为了落实劳动教育,学校后院也即将开辟一方菜园,为班级种植农作物提供场所,为学生持续参与劳动创造条件。

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劳动教育将明确课时,并列入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广中附小执行校长张燕晖表示,学校一直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同时一直坚持在少先队工作中加入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少先队大队设置了志愿岗,由高年级队员帮助低年级新入学同学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帮助他们打扫教室,搬运物品。同时,红领巾志愿岗的队员们还坚持为社区服务,打扫卫生、保护环境,为周边社区建设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五育并举,将劳育教育融入到学校“成长型”特色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启航讲堂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等,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学校课程体系的每一个部分之中,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课堂上,在不同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都能获得劳育教育的渗透。“对于我们来说,城市孩子、小学学生更需要劳育教育。希望小学劳育教育能够像中学一样有政府要求,能够有为期几天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全面多角度的对劳动全过程进行认知和体验。”张燕晖不无感慨的说道。

北方工业大学附属学校:“小木匠”制作传统玩具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工学农”,到后来的“劳技课”,再到今天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名称持续不断的发展、变化,但不变的是手脑协作、团队配合、获得乐趣的实践体验。这一点,在北方工业大学附属学校的“木匠”课程上就能得见。

木匠课程作为北方工大附校的特色课程已经开设十数年。小学部教学副主任、劳技负责人常玉来就是这门课程的发起人。“学校每位劳技老师都有一个侧重的教学方向,我比较喜欢木匠,于是就针对五、六年级学生开设了这门课程。”木匠课作为劳技课的组成部分,每周固定排进学生课表。在课堂上,学生制作木质相框、凳子模型等,既有趣又益智。在参与木匠操作的同时,学生们团队协作的能力也被激发,多重效果显著。看到这样的课程效果,常玉来乐在心里,但是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结合学生们的年龄特征,开发属于他们的劳动课程,同时将课程内涵进一步提升?在区教研员的启发下,常玉来将突破口聚焦在了中国传统玩具的制作上。“比如竹蜻蜓、啄木鸟、核桃车等,这些都是我小时候常放在手边的玩具,自己都能做。”有了这样的想法,常玉来开始落实到细节,并针对一至九年级设计了不同难度系数、不同任务目标的学习方案。以七巧板为例,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用硬纸板代替木板;针对中年级,可以由教师提前将木板打磨出雏形,以此类推,根据不同年级逐渐提升难度系数和操作难度。

虽然只是“木匠活”,但是其内涵却远不止于动手。“比如,我们在制作投石战车时,就会涉及射程、角度、发力等问题,这些知识都涉及物理。” 常玉来说。所以,他不再将视野和课程边界局限于劳技,而是整合科学、物理、数学等多学科教师共同研发课程,并于去年自主研发了一本有关“木匠”的校本教材,但其中涉及的知识领域完全就是一部“中国版的STEAM课程”。“其实中国的智慧精髓就在这儿——虽然只是工匠活儿,但其实蕴藏的门道可多了。” 常玉来认为,这不仅是劳动教育的一种校本化开发,更是对STEAM课程的“中国式”应用,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们的民族自信。

【劳动+科技=学术派劳动教育】

满身汗、一脚泥,已经不再是劳动教育的唯一“调性”。在新时代赋予新使命的背景下,劳动教育也“上新”——不仅“双脚扎进泥土里”,更要“头脑跟上新时代”。劳动教育混搭科学技术创新,这样“劳育”有点酷!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航天城学校:科技课上劳动教育唱主角

假期另辟时间专时磨课、语数生化多学科教师合力研讨、耗时4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特制“打卡单”记录学生表现……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航天城学校,劳动教育“动真格”。

“从我个人的教学和成长经历来看,参与劳动或者家务的孩子,学习能力都会更好。”对于劳动教育,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书记马静很有发言权,劳动教育也是学校自建校以来的一面鲜明旗帜,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始终。作为以科技立校的特色校,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的科技类课程时间超过国家规定课时的一倍,在每节科技课中,劳动教育都唱主角。学校将科学国家课程的认识植物、动物、材料拓展到种植多肉植物、养蚕、造纸桥将劳动融入到科学课中,而每次劳动都蕴藏着科技的影子。“这是学生用再生纸搭建的纸桥。”马静如数家珍般地向中国网记者一一展示了学生们的纸桥作品。一堆柔软的纸,通过构建组成足以承重一名学生体重的桥,这便是力学的奥秘。但探究物理学之前,学生们首先要面对的挑战是——桥从哪儿来?“这是一个系统的课程设计,跨学科知识整合其中。”马静告诉中国网记者,在造桥之前,学生们先要学会造纸。他们首先将家中的废旧纸张回收,拿到学校后,在科技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纸的变身”。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动手体验造纸工艺,并利用一段时间观察再生纸的形成。期间,生物老师还会向学生阐明植物的结构、以及哪些部分可以用于造纸。一个纸桥单元的完成先后历时4至5课时,每节课至少2个学科教师同堂讲授,不仅动手,更动脑。

在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这样的“劳动+科技”混搭课程屡见不鲜。因为在马静看来,科技首先是自然学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先动手才能带动动脑,所以学校致力将每节科技课都打造成一次劳动主题教育。寒暑假期间,科技教师牵头,联动语、数、生、化、美术教师共同备课、研讨,将劳动教育真正向各学科渗透。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实验室里探究绿色农业

提到劳动教育,就联想到汗水与泥土?在科技点亮教育的今天,劳动教育也与科技“混搭”,实现华丽转型。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就将劳动教育搬进实验室,探究绿色农业的奥妙。

蘑菇种植、无土栽培、温室育种……在五十七中的生物实验室中,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学生“劳动作品”,这些都是选修课程的研究内容。据学校德育主任周雪梅介绍,针对初中年级,每学期共有超百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其中以科技教育、劳动教育为基调的课程数量占优。但区别于以往的劳动教育课程,五十七中劳动教育课程主打科技特色。比如,蘑菇种植、无土栽培等,就是借助科学技术创新完成的新型农业技术。

如果说“科技+劳动”的选修课程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绿色农业的兴趣,那么,以绿色农业为课题的专项研究就是五十七中将“科技+劳动”进行到底的学术派尝试了。周雪梅告诉中国网记者,上学期,学校为响应国家劳动教育号召,特别在生物、化学等多学科开设趣味课题,这中间还包括“不同土壤对农作物的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与研究性体验”“汞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等。各年级都有参与,每个课题都持续跟进。

对于五十七中的师生们来说,劳动教育不仅只是一个“体力活”,更是一项“脑力运动”,串联学科、着眼未来。此外,周雪梅认为,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与他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自信心也得以建立,一举多得。但目前,各地劳动教育开展的具体指导细则尚未落地,对于如何细致开展、在哪儿开展等问题周雪梅表示出自己的疑惑与担心。“劳动教育在落实的时候,要有评价标准,分别针对各年级的指导纲要。而且劳动教育肯定不只是德育的工作,更是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周雪梅说。

北京市密云区中学库北学区:自主研发农耕体验课程

金秋十月,北京市密云区中学库北学区6所学校和新农村中学40余名干部、教师来到高岭学校,参加主题为“做中学 学做乡村美丽少年——农耕体验课程”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学区所属高岭中学位于密云水库北岸,距密云县城45公里,是一所以寄宿为主的一所一贯制学校山区学校,由学前、小学、初中三部分组合而成。学校根据自身乡村元素浓郁的特点,开发了农耕体验课程。校长刘庆胜介绍,学校每个校区都有农耕实践基地,农耕课程涉及到学生课内所学的各个领域,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实现做中学的最好平台。参与农耕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过程,更是传承发展民间传统文化,锻炼提升自身素养的平台。劳动教育与课堂学习完美对接,与“培育有思想、强体魄、会做人、能做事的乡村美丽少年”的育人目标也实现了完美的对接。

据介绍,学校自主研发的《农耕课程》,在1至6年级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7、8年级则以学科实践的形式实施。不久前,初一年级的农耕课,主题是“刨红薯”:学生在老师和家长志愿者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刨红薯”方案,有的割秧、收秧,有的刨红薯、捡红薯、运红薯。依据任务单,分工明确,合作井然,仅用40余分钟,就完成了农耕实践基地的“刨红薯”任务。

接下来的展示环节,学生们根据前期和现场采集加工的数据、信息和实践体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成果汇报,内容涉及语文、数学、音乐、历史、地理、生物等多学科。能够准确的看出,他们不仅在学科认知方面有了提升,通过对红薯的前世今生、生长环境与价值百科以及高岭镇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状况的了解,在实践能力与方法方面也得到了锻炼。

副校长王永伟介绍,学校的农耕体验课程有两条主线:一是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从农耕的角度进行任务设计,即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例如清明节,依据“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一句谚语,开展探究活动。二是以农历二月初二春耕节和农历八月二十五丰收节为节点,围绕春耕、秋收开展农事体验实践活动,通过多学科融合开展系列综合实践课程。

密云区教师研修学院课程建设办公室主任张艳秋表示,“劳动托起中国梦”是习主席在教育大会上为课改指出的新切入点,而农耕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看待劳动教育的落实,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百科,把学科知识、民间传统文化、价值百科观的培育都融入到农耕课程的实施中,为学生设计好吃,又有营养的课程内容,让学生感悟农耕文化的精髓,领略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对自己和祖国充满自信。

【劳动+家校=温情版劳动教育】

当被问及“开展劳动教育最大的阻力是什么”时,很多学校的回答不约而同指向了家长。家长盲目迷信分数,体、美、劳育全部让路学习,导致学生学业负担加重,并伴有视力下降等连锁反应。劳动教育也未能“幸免”,被家长阻力“绊脚”。如何让劳动教育被家长接受?如何让劳动教育成为家校粘合剂。不少学校给出了示范案例。

北京市109中学小学部:“3+1+N”链接学校、家庭和社会

校内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插花、厨艺、公益服务……通过构建“3+1+N”模式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09中学小学部的劳动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渗透到学生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

109小学部坚持“劳动教育即德育”的教育理念,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劳动中锻炼学生不怕吃苦、敢于承担、乐于奉献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为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扣好第一粒扣子。

109小学部积极构建“3+1+N”模式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3”指学生校内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校内劳动主要依托“人人都有小岗位”活动开展,各班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积极开展“我有小岗位”主题班会活动,号召每位同学积极参与到开窗、关灯、浇花、扫地等事无巨细的劳动中,达成人人有岗位、人人有责任的目标。家庭劳动包括“整理系列”、“美食系列”等亲子活动,家长在学校的动员下,积极带领学生学习家务劳动技巧,争当家务小能手。在社会劳动层面,109中学小学部依托“让公益成为一种习惯”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北京市第一福利院给老人过生日、到中华世纪坛担当讲解员等,把公益服务的种子深植于学生心中。

“1”指劳动技术课程。学校根据国家要求,开齐开足劳动技术课,并根据课表,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劳动技能,例如包饺子、缝沙包等等。另外,学校还设有实践活动课,将该课程与劳技课相结合,带领学生插花、做甜点等。

“N”指学生自主组织并参加的各种劳动活动,例如在家长的带领下,学生到长城捡拾垃圾、植树等等,形式多种多样。

“3+1+N”课程体系,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横向沟通的劳动教育大格局。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并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在109小学部,劳动课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一门课。

北大附小石景山学校:联动家长 义卖蔬菜

“劳动不是说最初的这种干活,而应该是幸福生活的一个起点,是孩子未来生活的一种能力。”关于劳动教育,北大附小石景山学校的宁佩荣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这样的理念也贯穿到学校日常的劳动教育中。

北大附小石景山学校有着劳动教育的传统,学校开辟有自己的种植园,并开设了种植课程,过去学生每到四年级都会参加种植的实践活动。如今,与北大附小深度合作办学以来,学校的劳动教育思维更广,思路更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除了国家规定的劳动技术课之外,学校还开设了多种选修课,并组织多样活动,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有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比如快乐小园丁、紫燕小课堂、草编课等等。” 宁佩荣介绍,每个周二的下午,北大附小石景山学校的学生们通过你自己的喜好前往选修的艺术课堂进行学习实践。依托于自身的种植园,学校组织了种植小组,参与北京市的种植大赛。同时,学校与法国大使馆联谊,开展中法种植联谊活动,通过联谊,学生们有机会到法国大使馆参加交流,并得到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指点。此外,学校开展了一些有趣的劳动教育活动,比如参观农业博物馆、种植园,组织学生进社区等。

与此同时,北大附小石景山学校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机制,通过学校、家长、社会多方结合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们获得成功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宁佩荣说,老师更注重的是通过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一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也会通过自我评价,表达自己参与活动的感受,并展示在活动中的收获与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励他们继续参与。在暑期实践活动中,学生根据活动手册参与各种劳动,相应的,家长和社区给出评价。开学后,老师会组织孩子交流感受,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

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家长的不理解。针对此,北大附小石景山学校进行整合性教学,将课堂与研讨活动结合,让家长参与其中。在劳动技术课中,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研讨活动;在一些能够与劳动方面相结合的课程中,学校进行整合,进行综合性学习;在一些选修课中,学校组织学生将劳动成果展示给家长,比如利用学校开放日时机,将种好的蔬菜以义卖的形式让家长参与其中。

“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在身心方面都能获得一个教育和提升。”多种课程、多样活动,配合相应的激励性评价,在劳动教育的路上,北大附小石景山学校已经全面出发。

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劳动+学科 化解家长疑虑

劳动教育到底是指什么?是要孩子回归田地,体验生活吗?是学习就不重要了吗?都不是的。在学校班主任培训学习活动中,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班建武副教授给出了这样的答复。

“劳动教育其实要解决的是价值百科观问题。劳动不单单是谋生的工具,更是自我存在的方式。劳动价值百科观比我们理解的更为丰富。劳动,并不是要孩子放弃现有的生活条件,故意回归物质匮乏的年代,而是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情,通过劳动让孩子学会平等待人,尊重劳动。”

当我们走进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的校园中,在这所京城闻名的花园式学校,不难寻找到关于劳动教育的答案:学校倡导从小事做起,比如包饺子,别看孩子们小,却一个个包得有模有样;每个孩子升到五年级都可以到学校的阳光种植园去体验春种秋收的快乐;六年级的时候,学生们可以去学校的学生服务中心做志愿者服务工作,比如收银、卫生清洁等,能在学生服务中心做志愿者,学生们都觉得非常自豪。这一系列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无形中帮助孩子们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

对于广大家长所关心的,“过多的课外活动是否会影响学习”。在这一问题上,亚太实验中学有自己的“打开方式”。学校的劳动教育不光种类丰富,还特别注重劳动教育的多学科融合。比如在校园的小菜园里,会邀请生物以及种植学的博士给同学们做专场的讲座,在种植前也会由数学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实地测量”,测量植物的行距株距等,语文老师则会利用与劳动相关的诗句散文对学生进行融合教育。此外,还有德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等等。这些“特色课程”在亚太实验中学并不少见,而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效。形式多样,动员多门学科,学生喜欢积极性高,亚太学校的劳动教育在学科的整合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教’要躬行。”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亚太实验学校劳动教育活动开展以来也深刻意识到,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其他方式所万万不能代替的。强化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百科观,对于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百科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尊重每一位劳动者,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让他们相信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让他们在劳动创造中实现远大理想和个人目标,树立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以劳动获取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百科的正确思想观念。”班建武表示。

作者:徐虹 刘佳 张希臣 李颖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独家稿件。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

声明:本站所发布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信息,但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及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