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一教育网资讯正文

他74岁退休后蹬了20年三轮捐了35万拯救300多个孩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0-02 22:09:04  阅读:7260+ 来源:自媒体 作者:中国慈善家

原标题:他74岁退休后,蹬了20年三轮,捐了35万,解救300多个孩子……

来 源:最人物(ID:iiirenwu)

作 者:云山

电影《白方礼》剧照

14年前,一位一般的白叟安静地走完了他93年的人生旅程。

生命的最终15年,他把自己的全部,献给了一群素未谋面的孩子,用一辆三轮,驮起300多名孩子上学的期望。

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受赞助的孩子早已成家立业,白叟的故事却逐渐被这个喧嚣的国际淡忘了。

这世上,每天都有旧的人离去,也有新的人到来。可有的人活着,他现已死了;有的人死了,他仍然活着。

在天津憩园,有这样一处石碑,太白青花岗岩的碑体上,除了碑铭,还镌刻着一位白叟蹬车的相片。

每年的清明节,一群学生会来上坟。他们献上鲜花,细心地将铜像上的尘埃擦抹洁净,铜像上白叟的笑脸好像愈加明晰。消瘦的脸庞,一如他当年的容貌。

这位白叟叫白方礼,一位三轮车夫,一个一般的爱心助学白叟。

他这终身,没念过一天书,却用一般的车轮,驮起了300多名孩子上学的期望。

1913年6月17日,河北沧州西部的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一声男婴的啼哭划破了安静的夏天。村庄叫做白贾村,男孩名唤白方礼。

家境贫寒,白方礼没上过一天学。打从记事起,他就跟随着爸爸妈妈,络绎于田间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偶然路过村里的私塾,听见里边传来琅琅书声,小小的少年总不由得踮起脚尖张望,一颗心满是神往。

13岁,白方礼就开端给人打零工,正值青春年少,幼嫩的膀子就扛起了大半个家。

日历一页一页地撕下,日子好像用模子刻出来似的,贫穷人的日子每天都是相同。在年代的摇摇欲坠中,一家人在这世上浮浮沉沉,一恍然十多年就过去了。

1944年,31岁的白方礼脱离家园,独自一人来到天津闯练。

偌大的城市,却没有一处栖身之地。头三年,他四处乞讨、漂泊、打零工,捉襟见肘,食不果腹,尝遍了人世间的苦。

日子好像看不到什么期望,但白方礼决议留下来,他深信,只需肯吃苦,就能吃饱饭,能在这个城市安身。

直到1947年,白方礼才总算谋到了一份三轮车运送的作业,日子尽管仍旧清贫,但好歹多了几分安稳。

一向熬到解放后,白方礼在河北运送场当上了运送工,以劳动人民的方法翻身做了主人,日子才有了几分盼头。 他结了婚,有了家,把孩子们拉扯大,念完大学,再看着孩子们成家立业。韶光飞逝,少年神采飞扬的容貌犹在昨日,今宵却已是两鬓染霜的白叟。

1974年,61岁的白方礼从运送场退休,又在一家油漆场“补差”。1982年,他又在个别三轮社从事客运服务,直到74岁正式退休。

他想,这终身好像没干什么“大事”,就要过完了。日子好像一页页写满故事的纸,过日子的人,在故事里曲折,转着转着就转到了结束。

脱离家园四十多年了,现在儿女已成家立业,他也总算退休了。白方礼只想回到故土,见一见多年未见的亲朋,住一住祖辈留下的老屋。

忙碌终身,这位七十多岁的白叟,挑选回到故土,慈祥地度过自己的晚年。

1987年,白方礼拾掇好行囊,踏上了归乡的路。

已入秋,风有些微凉,波动了一天,白方礼总算回到了日思夜念的故土。

眼前的村庄了解又生疏,四十多年过去了,旧日矮小的茅草房已不多见,许多人家盖起了亮堂的砖瓦房。

白方礼走在那条通往老屋的弯曲小路上,儿时的回忆在脑海中逐个掠过,安静的心里也泛起了一丝波涛。

远远地,他看见田间有几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正忙着割稻子。少年们个个身段瘦弱,皮肤晒得乌黑,动作熟练而灵敏。

白方礼有几分讶异,正是念书的年岁,这些孩子怎样没去上学呢?他一边思索着,一边走上前,问:“孩子们,你们怎样没去上学啊?”

几个孩子闻言,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抬起头来望着这位白发苍苍的白叟,一双眼睛明澈如水:“家里穷,爹妈不让上,校园破,教师都走啦。”

白方礼听完,如鲠在喉。他顺着孩子们的指引,来到了村里抛弃的小学,看着破落的房顶,杂草丛生的墙角,他的心里五味杂陈。

徜徉了良久,白方礼才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到老屋。夜色如水,他躺在床上,听着屋外的虫鸣,曲折难眠,数不清的思绪接连不断。

旷费的教室,田间的少年,一双双渴求又无法的眼睛,还有多年前那个在私塾外,垫脚张望的自己。

他又想到自己初到天津,不识字,只能乞讨、漂泊,后来靠着拉车做苦力,才熬过了这大半生。没文化的苦,他吃过了,他不想让孩子们再吃。

三日后,白方礼拾掇行李回到了天津。一到家,他就招集自己的几个孩子开了个会议,他说:要将自己半生的积储5000元,捐给家园的小学。

那个时分,200元就能买一台电视机,5000元关于一个一般家庭而言,但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白方礼承受视频采访

起先,孩子们都不赞同,一来他们本就不殷实,二来父亲年岁大了,这是他积累半生的养老钱,怎样能说捐就捐呢?

但白方礼早已下定了决计,不论子女怎样劝说,他都没有一点点的不坚定。见孩子们都不支撑,他一决然,撂下一句:你们要是不赞同,我就与你们隔绝父子关系!

这下,孩子们都不敢吭声了。父亲的脾气他们知道,向来是说一不二。无法之下,只好表示赞同。

得到了子女的支撑,白方礼去银行取了钱,细心地包好,和孩子们一同回了一趟老家,将那5000元郑重地递到村长的手中。

随后,白贾村用白方礼捐助的5000元建立起“教育奖赏基金”,又使用村财政支出和征集来的善款,补葺了教室,请来了教师,再去把停学的孩子们一个个招待回来上学。

教室里又响起了孩子们的读书声,他心里流淌着一股美好的热流。

家园的孩子们总算有书念了,可白方礼的漫漫助学路,才刚刚开端。

74岁,本该是一个享用天伦之乐的年岁,白方礼却从头蹬起了三轮。

和从前不相同的是,这一次,他不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那些贫穷的孩子,能顺畅进入书院。

每天清晨,太阳还未升起,白方礼就蹬着他的三轮出门了。直到星辉斑驳时,白叟才披着一身月色回到家中,把一天赚的几十块钱,小心谨慎地放入他的小盒子里,再称心如意地进入梦乡。

他给自己定了方针,一个月要挣一千,一天要挣三十到四十,没有到达方针绝不收工。不论旅程多远,活有多重,钱再少,他也要干,能攒一点是一点。

一年365天,白方礼没有一天休憩。

炎炎夏日,路面温度高达50多度,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裳,在酷日的炙烤下,好几次,他在车上中暑晕倒。

冰冷的冬季,风吹在脸上刀子似的,大雪落了他一身,地上路滑,他连人带车翻到路旁边,也顾不得痛苦,爬起来持续蹬。

有一天,快清晨了白方礼还没有回来,那时还没有手机,联络不上人,儿女们都急坏了,打着手电筒四处去找。

直到清晨三四点,白方礼才推着车回来,一脸振奋。他告知孩子们,自己接了一个大单,送一批货去杨村,一趟赚了二十多块钱哩!

杨村距天津城区有60里,别人都嫌太远,货品太重,天色也不早了,不乐意干,白方礼却一口应下。

他年事已高,精力缺乏了,骑一段,推着走一段,再歇一段。就这样走走停停,将至清晨,才总算把货送到。

常常攒足了一两千,白方礼就蹬着三轮,看到一所校园就进去,找到校长问,有没有贫穷学生,有的话他就把这笔钱捐出去。

一次,在天津红光中学的借读的藏族学生来客运站做雷锋活动,白方礼见他们穿戴藏族服饰,便上前和他们扳话起来。问他们是哪个校园的,有困难学生吗?

学生答道:“有啊,咱们有孤儿,有牧区孩子,有农人孩子。”

白方礼听了,马上“哎哟”了一声,叹了长长的一口气,对他们说:“我想想方法,想想方法。”

过了半个月,白方礼蹬着三轮车找到了校园的校长和主任:“我来给孩子们送钱了。”

只见他从衣服里掏出厚厚的一沓钱,一毛、两毛、五毛、一块、两块......就这样,凑足了900元。

校长和主任都惊呆了,看着白叟瘦弱的面庞,满是裂口的手,这一毛两毛攒起来的900元,是那样的沉重,他们怎样能收呢?

白方礼却急了:“收下吧!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给孩子们的心意!”

校长无法,只好收下。之后每个月,他都送来900元钱,风雨无阻。

每一次,孩子们都会来向他报告这一个月的学习和日子状况,听完后他总是满足地址允许:“只需你们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将来建造你们西藏,我就称心如意了。”

有一天,红光中学孙教师带着学生去天津站看望白爷爷,气候特别热,他们等了半小时,远远地看见一个白叟蹬着三轮,膀子上搭着毛巾,一边蹬一遍擦汗。

一学生见了,不由得就哭了:白爷爷给咱们的钱,比金子还重!

1994年,81岁的白芳礼把整整一个冬季赚来的3000元捐给一所高校,校长激动地抓住他的手,说道:“我替校园里三百多个贫穷学生感谢您!”

校长的一句无心之话,却重重地砸在白方礼的心上。平常捐了钱都很快乐,这一次他的心境却很沉重。三百多个贫穷学生啊,自己蹬三轮这点钱怎样够呢?

琢磨了一夜,白方礼决议把自己的老屋卖了,再贷点款,办个公司,挣钱支教。

所以,一个占地几平米的活动车停在了天津站的广场上,上面挂着一条横幅,写着“白方礼支教公司食物服务部活动车”。

支教公司越办越好,捐出的钱越来越多,但出乎儿女们预料的是,这一点点没有改动白叟蹬三轮的日子。

为了多赚一点钱,他把支教公司交给别人打理,自己仍是出去蹬三轮。又为了便利照看公司,他搬进了活动车旁的铁皮棚。

那是一间比报刊亭还要小的棚子,仅能放下一张单人床,睡觉时连腿都伸不开。屋里没有电,一下雨,房顶就漏水,这儿堵一块,那里补一块。

这是怎样的一个容身之地,白方礼一住便是6年。

子女们让他回去住,可他偏偏不愿,他得看着活动车里的食物,晚上还要卖西瓜。

为了给孩子们攒钱,他连水都舍不得多用,每天早上洗脸,他只用没过盆底的一点水,晚上再加一点点热水洗脚。

他舍不得买衣服,衣服是捡的,鞋子也是捡的,今日捡一只,明日捡一只,一双鞋往往是不相同的。儿女们给他买了鞋,他转瞬就捐了出去。

一日三餐,他更是舍不得吃肉、吃鱼,每日的饭菜,除了白开水加馒头,便是白米饭蘸酱油。有时分,他连买馒头的钱都舍不得,便在车站捡人家的剩饭吃。

有一次回到家,儿媳妇烩的肉菜里煨着鸡蛋,他就着半个鸡蛋吃了一碗饭,剩余半个说什么也不吃了。儿媳妇劝他想吃就再吃点,他叹道:“儿媳妇啊,你不知道,我这肚子永久填不饱,跟无底洞似的,我不能再吃了,吃多了就浪费了。”

睡觉时,白方礼把一块鸡蛋含在嘴里,躺在床上咂摸味道。他惧怕自己多吃一口,就似决堤的洪水相同一发不可拾掇。为了多给孩子们攒钱,他只能抑制。

对自己决然,对自己的子女也没有一丝心软。

九十年代,女儿和女婿双双下岗,外孙还在上学。女儿一时找不到作业,来向父亲求助,白方礼却一口拒绝道:“你有手有脚,不能自力更生吗?下岗的人多了,你自己想方法处理。”

女儿了解不了,觉得父亲的心是铁打的,哭着责问他:有你这样的父亲吗?

白方礼心里也难过,可一想到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只好狠下心对女儿说:“你这点困难算什么?学生们比你困难多了!”

到了88岁,白方礼蹬不动三轮了,因为城市建造,他的支教公司也不能再办下去了。白叟就端着一个铁皮饭盒,在火车站给人看守自行车。

他的身体越来越差,眼睛一天比一天含糊,连饭盒里的硬币都数不清了。强撑到最终一天,他清点了盒子里的毛票和硬币,一共是521.21元。这些钱,他一分都没舍得花。

那是2001年的初冬,下了一夜的雪,一大早,白方礼骑着三轮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他的头上、眉毛上、胡须上都是冰碴儿,衣服上结满了雪痂。

他颤巍巍地拿出那叠得整整齐齐的521.21元,递到耀华中学徐教师的手中:“薪酬到了,我给学生送钱来了。”

那个画面,徐教师记了一辈子。

白方礼这终身,从来没有停下休憩过。

年轻时为自己奔走,中年时为家庭奔走,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分,他又开端为那些困苦的孩子奔走。

有人问他,期望赞助的学生,将来给您养老吗?

白叟笑了:“我没有那样的主意,对自己的儿女也没有这样的主意。他享他的福,我享我的福。”

听的人不了解,您过得这么苦,是在享乐吗?

白叟的眼里闪着熠熠的光:“享乐啊,自己乐意走这一步,便是享乐!”

最终那几年,白方礼总算走不动了,躺在病床上,心心念念的仍是孩子们:“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开发了大剧院,办了大市场,赚了好多钱,都送给贫穷的学生。”

那时,他现已不能再挣钱了,但仍然将自己的养老金全额捐赠。他说,最快乐的工作便是捐钱。

“钱啊有多少没稀有,我挣的也没稀有,我捐的也没稀有,不吃不喝我也得支教。”

孩子们去探望他,他还总是说:“等我病好了,我就持续蹬三轮,给你们挣钱读书!”

白方礼没上过战场,没扛过枪,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英雄,他仅仅用一辆一般的三轮车,做了一件一般的小事。

从74岁到93岁,他赞助300多个贫穷学子,捐出的钱超过了35万元。假如按一公里5毛钱核算,他这15年所行的旅程,满足绕地球赤道18圈!

耀华中学的徐教师从前问他,你这么辛苦挣钱支教,是为了什么?

白方礼只说了一句话:有国才有家。

那时,徐教师并不是很了解白叟的这句话。直到有一天,他带着学生去探望白叟,有人提出在万国桥前合影。

白叟听了,急速摆手道:“那是外国人建的,咱们仍是和天津大钟合照吧,这是咱我国人建的。”

拍完照,白叟又对孩子们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造出比外国人更好的东西!”

那一刻,孙教师才总算了解,那简略的五个字背面,是重若千钧的力气。

2005年9月23日,这位在儿女眼中心爱、可敬、又“可气”的老头,永久地走了。

孩子们整理白叟的遗物,发现他只留下了一顶破帽子,一副破破的棉手套,和一件缀满奖章的衣服,那是他仅有的一件正式服装。

他还有一个存折,存款的数字是零。

4年后,白叟中选“百位感动我国人物”。2011年,再获“感动我国特别奖”。

生前,白叟最名贵的东西,是一条绶带。

绶带上缀满了大学的校徽,都是他赞助的学生考上大学后给他寄来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

这一枚枚校徽,便是他此生的荣誉勋章。

9月25日,是白方礼出殡的日子。一大早,街道上就站满了送别的人。

车辆慢慢行进,通过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想让白叟最终再看一眼,他日子了几十载的城市。

无数次,他蹬着三轮与路上的行人插肩而过。冬寒盛暑,汗水曾洒过每一条路面。

仅仅这一次,白叟再也不会流汗了。他慈祥地躺在车里,蹬了一辈子三轮,他几乎没有坐过什么车。

“白爷爷,咱们永久牵挂您!”

“白爷爷,一路走好!”

“白大爷,你走啦......”

“送白大爷......”

不是凄厉的哀嚎,仅仅一声声临别的问好,沉重而伤感。

初秋的风已有几分凉意,混杂着人们眼角微微的湿意,目送着灵车渐行渐远,消失在路的止境。

车上的白叟要赴一场“约会”,去另一个国际,与别离良久的老伴聚会。

留给咱们的,仅仅一个衰老消瘦的背影。在酷日下,在风雪中,蹬着车,路过天津的每一个街角,每一个行人。

那样的身影,你只需看过一眼,就会刻在心里,永生难忘。

部分参考资料:

1、《白方礼》安颖著

2、《白方礼 一个人的爱心长征》徐向林著

3、《回忆:思念白方礼》

4、《十分向上:感动我国的支教白叟白方礼》

关于作者:重视微信大众号 最人物(ID:iiirenwu)记载最实在的人物,品尝最温暖的人世。转载请联络最人物(ID:iiirenwu)授权。

图片来历:视频截图

值勤修改:武芝

责任修改:

声明:本站所发布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信息,但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及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