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一教育网资讯正文

方言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乡音无改不能靠语文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09-17 15:49:54  阅读:647+ 作者:责任编辑NO。邓安翔0215

怎么维护方言?近来,某地宣告将拟定方言传承方案,并发起语文教师在教育时引进方言。不过,这份在当地看来“很有价值”的主张,却收到了不少争议。

方言是传统文明的载体之一,一句“吃了吗?您呐!”,一声“侬好伐啦”,道不尽一时一地的风土人情,“不让乡音变乡愁”当然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跟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方言丢失、乡音难觅正成为部分地区面对的困境,许多“95后”“00后”不会说、听不懂家园话,也给文明传承带来了少许缺憾。眼下,各地区都在抢救方言上想点子、找对策,有的找乡音代言人,有的招募教育志愿者。虽然这些行动能否见效尚有待调查,但至少能看得出各地对传统文明的高度重视。

但为了强化维护,让方言走进语文课堂,在笔者看来,恐怕是选错了场合。“书同文,语同音”向来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的一大任务,就在于在吟诵之间,教会孩子规范的交流方法。而方言品种细碎繁复,“十里不同音”亦是往常,硬让语文教师教学方言,且不说甚为“挑人”,非本地教师不能担任,且很简单呈现“各唱各的调”的为难。相对而言,方言走进学校,更适宜选用爱好课程、人文课程的方法,近些年,不乏一些当地进行了测验。比方,开掘优质的方言童谣供学生传唱,举办活动选拔方言小主持人,等等。

从根本上看,言语的使用,更重要的是有相应环境和场景。方言式微,与其说是会讲方言的人少了,不如说是方言的语境正在逐步消失。人们什么时候会说方言?或是身在乡下,或是家人相伴,总归需求乡情的牵动。但是,行走在各地宛如复刻的城市楼群中,少了那份关于家园的共同回忆,即使会说方言的人,也很难再开口。如此看来,解救方言不能停留在口头的“会说”上,更在于活络人们日子的方方面面。据守当地特色,保存乡土气息,才能让更多人“能说”方言、“愿说”方言。

“乡音无改,近乡情怯”,一腔一韵中寄托着对故乡的厚意。能留住传统的不是方言,恰恰相反,有了乡土味,方言里的乡情与乡愁才愈加浓郁实在。

来历:北京日报·长安调查

作者:郑宇飞

监制:毛颖颖

流程修改:吴越

声明:本站所发布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信息,但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及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