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一教育网资讯正文

大别师魂——信阳乡村教师群英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09-10 10:30:45  阅读:1577+ 来源:自媒体 作者:信阳新闻网

原标题:大 别 师 魂——信阳村庄教师群英谱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时秀敏 夏青云

大别山,英豪山。

革新战争年代,许多优异的大别山儿女前赴后继,埋骨青山,用生命托起新中国的太阳。

英豪的血脉代代相传,崇奉的力气赓续不断。被鲜血染红的大别山革新老区信阳大地上,现在仍然英模辈出、群星绚烂。既有轰轰烈烈的英豪豪举,也有默默无闻的俗人贡献。

在信阳村庄,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捧着一颗诚心,年复一年,与青山为伴,在翰墨芳香中耗尽青丝。一批又一批山里的孩子带着祖祖辈辈脱贫的期望,走出了大山,他们却执着据守,尘满面,鬓如霜,心不改。他们奠定了村庄基础教育的柱石,铸造了巍巍屹立的“大别师魂”。

79岁,朱天珍执守杏坛一甲子

由于校园撤并,79岁的朱天珍不得不脱离她深爱的三尺讲台。2019年6月19日,是她的最终一堂课。“期望能给她一个必定”的浉河区吴家店镇太阳坡村的同乡打电话给当地的媒体,朱天珍执守杏坛60年的业绩才为外人所知。

当天,四五岁的孩提、不惑之年的男人、年近古稀的白叟,他们从不同方向赶来,或坐或站,安静倾听。他们是几代人,却有一个一同的身份——朱天珍的学生。

“同学们,下学期你们就要去东校区上学了,要听新教师的话,好好学习……”话里话外,皆不舍。

70岁的严祖祥当天也和自己的孙子、重孙站在了同一间教室。看着讲台上的儿时恩师,他非常激动:“咱们全家28口人,20人是朱教师的学生。我们都舍不得她!”

在太阳坡村,像严祖祥相同,一家几代人同为朱天珍学生的,就有30多户。

朱天珍白叟在批改作业 记者 时秀敏 摄

朱天珍是土生土长的太阳坡村人。60年前,19岁的她由于读过半年初中,是村里稀有的文化人,成为太阳坡村小的代课教师。

朱天珍刚参加作业时,仍是国家经济匮乏的年代,纸和笔都很稀缺。为了操练读写,她跑到沙滩上,以沙地为纸、树枝为笔,一遍又一遍地练。为了进步教育水平,衰弱的她常常背着孩子徒步走几里路到其他村的教师家探讨问题。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朱天珍不忍心看到任何一个学生挨饿,“宁可自己不吃,也要给学生娃吃”。当地40岁到60岁上过学的人都说,自己吃过朱教师家的饭菜。

风雨一甲子。从代课教师,到民办教师、方案内教师、公办教师,再到退休后返聘,朱天珍扎根在太阳坡村小,从未脱离。5年前,朱天珍的右眼因白内障失明,但她仍坚持为学生批改作业。2018年10月,朱天珍被确诊患上了稀有的“肺隐球菌病”。出院后,她第一时间回到校园。

“和孩子们在一同,我很高兴。”朱天珍说。深耕杏坛60年,朱天珍一般如粒石。但在太阳坡村的同乡眼里,她却配得上人间最好的荣誉……

58岁,李化勇为学生摆渡38年

李化勇的身份许多,除了是罗山县彭新镇公山教育点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和校长,他还有另一个特别身份:“船夫”。

教师和船夫,这本是两个毫无相关的作业,却在李化勇的身上共存了38年。

罗山县彭新镇公山村坐落石山口水库上游,四面环山,水库多条支流贯穿而过,润泽着大片稻田,哺育着库区大众。水库伸出的“触角”把村子隔成了两部分。村子南边的孩子到水库彼岸的教育点上学,假如绕水步行,就要多走1个多小时的田间小路,横渡水库是最方便的方法。

李化勇划船去校园上课。记者 高晶晶 摄

李化勇的家在石山口水库边,与校园隔河相望。为了节省时间,从李化勇的民办教师父亲开端,他们就划着小木船去校园。李化勇承继了父亲的作业,也接过了他的船桨。

最开端,李化勇用村里给他买的大铁船接送40多个邻近的学生。铁船没能坚持一年,李化勇又换成木船,常查看常修补,不用时涂上油放好。

每次摆渡时,李化勇都是先把船牢牢地固定在岸边,把孩子一个个抱上船,等孩子都上船后,他再跳上船,摇着桨,将船掉头,远离渡头……上午、下午,上学、放学,一天四趟,38年,每当汛期,这样的场景,每天都要在石山口水库重复演出。

几十年积劳成疾,失眠顽症一向摧残着李化勇。一天深夜,他失眠、烦躁,模模糊糊起床了,却撞到墙上,又跌倒在地上,头和膝盖鲜血直流。第二天,李化勇头部缠着纱布,一瘸一拐地来到校园,20多个孩子一齐围上来,关心肠问:“教师,疼不疼?”看到孩子们一张张严重的小脸,他心里暖暖的。

2016年秋季开学前,还在住院的李化勇不管医师劝止坚持出了院。不少人劝他好好疗养一段,妻子却最了解他:“孩子们便是他看病的良药。”

38年,小舟划破了8艘,乘坐过李化勇小舟的孩子们也一个个脱离校园,脱离家园,走向了愿望的六合。

35岁,洪昆锋据守深山17年

黑河小学,是商城县最为偏僻的一个教育点。这儿与安徽省金寨县接壤,间隔县城70多公里,到集镇也要走20多公里的高低山路,除了山仍是山。村里大部分人家都连续搬走了,留下的几十户人家多是贫穷家庭。

他人从山里往山外走,2002年,18岁的洪昆锋中师结业,却挑选从山外回到了黑河,在他儿时的母校当上了一名“孩子王”。

课堂上的洪昆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深山里的孩子要就近上学,要承受义务教育,由于只需教育,才干阻断贫穷代际传递。”怀着这样的初心,洪昆锋一干便是17年。

17年来,搭档们调离的调离,退休的退休。只需洪昆锋,一年又一年,挑选了留下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群孩子,年复一年构成他生命的悉数。

在孩子们的眼里,洪昆锋便是全能的“超级教师”。谁缺笔少本了,他就拿出薪酬悄然买来;谁生病了,他就骑着摩托车带去诊所;遇到下大雨河水暴升,他就背着孩子们过河。到了冰冷的冬季,孩子们早晨5点多就要起床,走几公里高低的山路,洪昆锋就早早来到校园,给他们生火取暖……

一人撑起一所校园,洪昆锋遇到有事也无法请假,即便有病也要扛着。有一次,未满3岁的儿子突发疾病,妻子独自一人带去武汉就医,期间孩子病况加剧,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我走了孩子们就没人管了!”看着妻子发来的儿子鼻孔插着氧气管的相片,七尺男儿落下了眼泪。但他仍是拿起讲义,走进了教室……

早些年,妻子在县城作业,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屡次劝洪昆锋调离未果,2014年,妻子辞掉作业,成为黑河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和老公一同据守深山。

现在,黑河小学只需17个学生。妻子带学前班和一年级,洪昆锋带二三年级,夫妻俩全身心肠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洪昆锋说:“只需还有一个学生,我都会留在这儿!”

大山无言,年月有声。朱天珍、李化勇、洪昆锋,他们出生在不同的年代,却据守着一同的初心。他们仅仅4万多名信阳村庄教师的一般代表,在他们的死后,还有“全国最美教师”李芳、“河南最美教师”程东、国家万人方案教育名师代表臧传发等一大批优异教师。他们以赤胆心,走一般路,用芳华滋润山娃、将忠实留在山村、以仁慈倾泻世人、把光芒洒向党旗,虽淡泊名利,却终身充足……

责任编辑:

声明:本站所发布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信息,但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及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